江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好"里子"化解短板

12.09.2016  12:43

  历经3个多月建设,连镇铁路五峰山长江大桥近日再传捷报:被称为“姊妹”墩的5号、6号辅助墩率先完成全部钻孔桩施工,为江苏南北铁路大通道如期贯通奠定基础。

  “随着连淮扬镇铁路、徐宿淮盐铁路的相继开工,苏北腹地无高铁格局正在发生变化。新一轮国家铁路发展总盘子中,江苏开工建设的铁路项目有8个,基本在苏北及沿海地区,江苏全面进入高铁时代指日可待。”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省铁路办主任刘广忠说。

  瞄准“短板”,精准发力。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我省全面启动实施基础设施、民生保障、公共服务、脱贫攻坚、现代农业5大领域“补短板”专项工程,重点推进20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2.8万亿元,其中今年投资4000亿元。

  逾半投资投向基础设施

  长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二期工程正稳步推进。2018年,5万吨海轮可由海入江,直抵南京。“全世界90%以上的船舶能靠泊南京港,货运通过能力明显提升;物流成本将大大降低,靠泊南京港的海轮一年可节省2亿元。”南京港集团总经理沈卫新告诉记者。

  在五大“补短板专项工程”的200个项目中,包括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管网在内的基础设施项目达128个,今年投资总额的一半以上投向基础设施。

  2018年底,全省铁路运行里程将达3000公里以上,内河干线航道达标率为68%左右,新增苏北农村公路6000公里,国控水功能服务区水质达标率为75%,新增可再生能源并网装机600万千瓦,新增新能源汽车充电桩6万根,农村光纤覆盖率、广电网络双向化改造率分别达到90%和60%,城市地下管廊达120公里,城市建成区10%左右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十三五”末,我省交通、水利等主要约束性问题基本解决,能源生产、供输和配送网络基本完善,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基本满足使用需求,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管网、市政等薄弱环节和“最后一公里”现象基本消除。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凸显。此次省里特别瞄准市政项目,实施18个重大项目,5年完成投资3220亿元。大到全面推进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南通等地轨道交通,南京、南通、盐城等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小到建设城市公共停车场,解决城市停车难、停车乱。省社科院研究员田伯平说,城市基础设施补短板,不仅是为让城市的“面子”更好看,更为“里子”更惠民——让人们的生活更好。

  借力市场补公共服务短板

  “我3个月前摔断胳膊,儿女都在城里打工顾不上,就在镇敬老院里住着,这儿有人照顾!”73岁的盱眙县桂五镇村民倪玉兰说。敬老院院长李银江介绍,敬老院有场地、有护理员,敞开门办院,向困难农村高龄老人开放。

  解决养老问题,不能简单依靠家庭、政府,而要多措并举,形成合力。我省明确,2018年,社会力量举办或经营的养老床位达65%,基层社保服务平台全部达标。省民政厅厅长侯学元坦言,要转变供给模式,凡是市场化方式能提供、社会力量可以承担的项目,都可交给市场。困难老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托底保障。“互联网+市场”的思维,也适用于一切民生服务领域。

  到2018年底,改造苏中、苏北棚户区40万套左右,2万户渔民上岸安置,建成120个区域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新增妇产、儿科病床3500张,基层社保服务平台全面达标。标准化中等职业学校达50所,建成30个高级人才再教育设施、12000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3000个游客服务设施。到2020年底,基本完成现有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基层健康、养老、人社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完成104条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农村人居质量将得到切实改善。

  为每个困难户定制脱贫计划

  “我们老两口帮温氏集团养猪,就算行情再差,一年也能净赚万把块钱。”在泗洪县峰山乡生猪养殖基地工作的张锦山说。当地发放补贴,依靠从事生猪深加工的温氏集团,为养殖户统一建设猪舍、统一供应苗猪和饲料、统一提供养殖防疫技术、统一回收商品猪,让不少养殖户甩掉“穷帽子”。

  坚持问题导向,“真扶贫、扶真贫”,对照问题坚持靶向治疗,争取为每一户困难群众制定可执行、可跟进、能见效的脱贫计划。未来5年,我省将完成省级财政投资58亿元,加快实施重点片区整体帮扶关键工程、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革命老区富民强村行动计划、扶贫小额贷款贴息奖励等体系性项目。到2018年底,120万以上农村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人口人均年收入整体达6000元,500个以上经济薄弱村实现省定脱贫目标。2020年底,300万所有农村低收入人口人均年收入整体达6000元,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得到有效保障,重点片区和革命老区面貌显著改善。

  到2018年底,全省设施农业占比超过18.5%,高标准农田比重达56%左右,旱涝保收田耕地面积比重达80%左右,农业机械化水平达82%以上。2020年,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具有江苏特色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