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依法治粮为抓手 大力提升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

08.04.2015  20:00

张家港市粮食局

 

              张家港市粮食局紧紧围绕“五大工程”目标任务,以服务“三农”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为宗旨,开拓创新,锐意进取,通过提升依法治粮水平,加快推进粮食流通现代化建设。

       

              一、依法保障粮食安全,粮油市场供应保障有力。 根据省市两级粮食收购会议精神,张家港市粮食局在依法履行职责,保障粮食安全这个首要工作上,坚决贯彻法治精神,不论何种境况,坚持法治为先,使法治成为保障地区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1.以法治政策保障收购秩序。在粮价倒挂的严峻形势下,张家港市粮食局主动作为,以政策法律为保障,搭建购销总公司与各收购主体之间的合作桥梁,创新采取委托收购、托市收购等措施,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引导企业通力合作,有效掌控本地粮源。2014年全市共入库粮食16万吨,同比增幅8%。其中,价外补贴粮食占比超八成,并成为苏州地区唯一一家开展小麦托市收购的地区。

       

              2.以法治措施提升管理水平。根据省政府“丰产增储”行动计划,2014年,张家港市储备粮承储企业在两季收购中,发挥政策优势,把优质粮源紧握手中,储备粮任务提前落实到位,地方储备规模扩充至**万吨,奠定储备粮管理基础。在粮食产后储备管理上,进一步“精细化”储备粮管理办法,注重管理实效性,严格执行轮空期要求,加强仓储保管与轮换经营,强化粮油监测体系。开展全市成品粮品牌供应专项调查,对监测点进行了动态调整,有效掌握了全市粮油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情况,为正确分析判断粮油市场形势和保障市场供应提供数据支撑。

       

              二、健全执法制度体系,粮食市场秩序规范有序。 完善法治制度渠道。2014年,张家港市粮食局优化了监督检查工作规程,完善举报投诉、责任追究、案卷管理等粮食流通监督检查配套制度。进一步规范放心粮油管理制度。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粮食流通企业信用数据库,更新35家涉粮企业数据,建立企业评级、分级监管长效机制,不断提升我市涉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水平。建立了张家港市粮食地理信息系统。构建了现代粮食流通信息监管平台,在制度与沟通渠道上有了崭新飞跃。

       

              1.落实行政执法措施。收购前依法开展了粮食收购资格核查,对不合格企业坚决进行资格注销。两季收购期间,通过媒体、网站等各种途经宣传粮食法规政策,积极开展行政指导,公布举报投诉电话,接受全社会监督。根据实际情况跨区域开展联合执法行动。2014年仅收购期间就出动检查人员50余人次,确保原粮安全。同时,加强对粮油加工企业的安全检查,排除安全隐患,杜绝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加强对放心粮油产品质量检验、卫生安全、索票索证、质量档案、购销台账及报表报送等的核查,以细化执法措施,保障粮食生产到餐桌全产业链安全保障到位。

     

              2.提升行政执法水平。人员上,举办了依法行政和监督检查专项培训班,添置了执法监管装备,确保执法人员知识储备与执法能力双到位,确保岗必有证。技术上,成功创建了国家级质检中心,进一步提高了检测能力和水平。成功创建了江苏省监督检查示范单位,荣获省粮食局授予的第二批“全省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示范单位”称号。通过法治建设,确保地区粮食市场有序运行。

     

              三、落实法治服务思想,行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以民生为主线做好为农服务。收购前进村入户加强与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的沟通联系,宣传粮食收购政策,帮助解决售粮困难,重视在农户中普及粮食政策法律相关知识,培养新一代知法守法懂政策的新型农民。收购期间,组织开展“优质服务月”等活动,机关全体人员取消双休日,全部深入一线收购库点,了解收购行情、稳定市场秩序,各项政策法规统一挂牌公示,指导企业科学规划收购流程,提高粮食入库效率,缩短农户售粮时间。2014年,仅价外补贴收购一项就为农户增收2800多万元。

     

              四、强化法制程序监督,粮食流通建设取得新突破。 为了适应现代粮食收购储存要求,根据张家港市城市总体规划,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分组讨论,科学决策,分时间段对全市粮库布点进行重新规划,制定了《张家港市粮食物流储备仓库规划》,科学规范仓储物流建设方案。作为2014年重点工作之一的“危仓老库改造”和沙洲中心粮库“数字粮库”建设项目。严格按照要求,坚持高标准设计、规范化招标、科学化施工、无缝隙监管,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原则,以法律思维构筑张家港粮食仓储流通建设的思想防线,确保了两大项目顺利达到预期目标。更创造了全市单库单日收购量新纪录(5100吨/天),极大方便了周边农户售粮,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共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