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的常州试验

07.12.2015  10:56

  本报特约评论员 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

  新华报业网讯 在11月10日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的改革主张,“供给侧改革”——这个新的经济学名词,目前正成为中国政商界的一个新热点,预示着产业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也就是这几天,我们不无欣喜地看到,常州,已在实践中为即将展开的“供给侧改革”探索新的试验路径。

  通俗而言,“供给侧改革”是希望从供给端彻底改变当今中国产销市场的错配现象: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能生产全球最多的商品,可是,老百姓居然还要远赴海外去抱回奶粉和马桶盖。“供给侧改革”的思路提出,就是试图加大供给端的结构性改革,通过提高技术含量及效率,以破解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难题。

  常州是改革开放之后涌现出来的第一批新型工业城市,1980年代初期,它就以“苏南模式”闻名全国,并且是最早全面推行厂长责任制改革的城市之一。在某种意义上,常州三十余年的工业化演进是一个教科书式的样本,几乎集中体现了改革的所有成效与困境。它走过了产业经济变革的“中国三部曲”:苏南模式激发出了基层集体经济的活力,一大批企业能人的涌现让常州经济迅速完成了工业现代化的第一次惊险飞跃;其后,靠成本和规模优势崛起的块状经济遭遇成长瓶颈,随即向外向型经济转型;进入本世纪之后,轻工业资本溢出,向上游的重工业转移,制造业的规模优势逐渐减弱,进入新的调整转型期。常州当今正在进行的产城融合创新,是三十余年产业演进的一次合理升级,它是在新的技术背景下发生的,工业智能化技术、材料革命、互联网浪潮及新的资本模式为制造业的迭代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就本质而言,这是一次发生在制造业领域内的要素革命。

  对常州,我们看到了一系列让人惊喜的成果:

  首先是“常州制造”向“常州智造”的技术跃进。石墨烯、机器人、光伏组件及特种电缆等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同步的新兴产业的崛起,它们重构了常州的制造业格局。

  其次是人才的聚集及能量喷发,数以万计的高级人才被源源不断地引入常州,使得技术研发和突破的力度大大加强,从而实现了人才的全球化接轨。

  第三,绿色之城的战略实施,让人们对一座工业城市的旧有印象彻底改观:她没有所谓的“第一高楼”,却在每一处建筑里嵌入绿色基因;她没有北上广那样的快节奏,却让每一个人体味到生存和生活的差别;她不把GDP挂在嘴上,却孕育出藏富于民的民营经济和商业繁华。

  中国产业经济的每一次重大变革,几乎都是基层政府和企业家合力创新的结果,它们从来不会自动地发生,而无一不经历了脱胎换骨式的痛苦探索。正在发生的这场常州试验,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一方面,它的探索方向符合“供给侧改革”的战略取向,另一方面,它的经验心得可供很多同样陷入成长困局的制造业城市借鉴观摩。

  期待有一天,再赴常州,目睹那里的创新。

原标题: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