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气象等级》:看天供暖有标准 节能调控见效益

29.12.2015  09:37

  作为北方城市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供暖设施在居民越冬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供暖质量的好与坏,不仅事关社会稳定,而且直接影响着市民的幸福指数。基于供暖的科学性和节能环保要求,自今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气象行业标准《供暖气象等级》为看天科学供暖提供了参考依据。

  据《供暖气象等级》标准主要起草人、北京市专业气象台高级工程师尤焕苓介绍,该标准给出了供暖气象等级及其划分方法,适用于秦岭-淮河以北地区集中供暖的气象服务和相关研究。

  为了科学供暖,《供暖气象等级》提出了节能温度这一概念。节能温度是气象专家综合考虑气温、热岛效应、辐射、风速等环境因子得出的温度指标。专家研究发现,供热量随室外环境温度变化而有显著变化,可根据室外环境温度变化而调整供热量,以保证室内热量平衡和舒适度。室外环境温度包括天气形势变化部分、城市热岛订正,此外根据热平衡理论,还有风、辐射等外界气象因子对居室产生额外散热或加热效应,如太阳辐射会对向阳的居室围护结构产生明显的加热,而较大的风力就会使居室围护结构热量散失加剧或通过门窗渗透带走热量。于是可得到一个综合气温、城市热岛强度、风和辐射影响因子的修正温度,称之为节能温度。

  根据节能温度所处的阈值范围,《供暖气象等级》将供暖气象等级由低到高分为1级至6级。1级为少量供暖(热源极低负荷供暖);2级为适度供暖(热源低负荷供暖);3级为适度加大供暖(热源基本负荷供暖);4级为增大供暖(热源正常负荷供暖);5级为全力供暖(热源尖峰负荷供暖);6级为持续全力供暖(热源超负荷供暖,启动应急预案)。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北方的供暖气象条件发生较大变化。以北京为例,在近30年全球气候变暖、我国华北冬季气温显著升高的背景下,北京供暖气象条件显现出供暖终日提前、供暖期明显缩短、供暖强度减弱、供暖期内平均最低气温明显升高和供暖期内温度多变的特点。资料分析表明:自上世纪90年代后,北京供暖终日要比上世纪60年代提前10天左右,相应供暖期缩短10天左右,供暖强度减少200℃以上。因此,忽略气候的年际变化,采取固定的时间作为供暖期是不合理的,在供暖过程中采用统一出水温度也会造成供暖效果不稳定和能源浪费。应利用中、长期天气预报确定该年度的供暖初、终日,并依据天气变化对供暖过程中的供暖强度进行动态调控,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供暖效果和从气象角度节能减排的目的,对供暖部门在供暖季到来之前的燃料储备、能源消耗的预算也很有参考价值。北京热力集团根据2002年以来的数据推算,在供暖气象服务指导下科学供暖后,平均每年少烧89508.5吨煤,少向天空中排放二氧化硫430吨,减少粉尘4475.4吨。一般供暖部门接受供暖气象服务后也反映,按最保守的估计,经济效益在3%到5%。

  在正式供暖期间,气象部门会滚动跟踪监测天气情况,通过多种数值预报模式的应用,每天向供暖部门提供当天、未来3天以及一周内的滚动预报,也会通过报纸、网站等渠道向社会公众发布供暖气象等级,指导冬季采暖和供暖供热。社会公众和企业可以根据供暖气象等级来调节供暖量的大小,实现 “看天烧火”:当室外气温高时,提前适当控制供暖量,使室内不至于太热;当室外气温下降时,提前加大供暖量,使室内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