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中国对科学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访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

01.01.2015  03:38

  新华网日内瓦12月30日电(记者 姜岩 张淼)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籍华人物理学家丁肇中教授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科学家有能力在太空空间站研究带电粒子,希望不久的将来,中国对人类知识和科学发展的贡献能与人口相符。

  38年前,丁肇中因发现J粒子而荣膺诺贝尔物理学奖,抗战时期国内颠沛流离中求学的特殊成长经历,也使他成为首位用中文发表诺贝尔奖获奖演说的华人科学家。

  当年在颁奖典礼上,丁肇中曾说:“得到诺贝尔奖,是一个科学家最大的荣誉。我是旧中国长大的,因此想借这个机会向在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们强调实验工作的重要。

  如今,78岁高龄的丁肇中仍坚守在基础物理研究最前沿、最深奥的暗物质探索领域。他说:“基础研究非常非常重要,新的技术是从基础研究来的,没有基础研究就不可能有新的技术,比如超导磁铁、互联网,这都因为基础研究需要才发现的。

  阿尔法磁谱仪是目前国际空间站上唯一的大型实验项目,作为这一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丁肇中放弃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退休高薪,绝大部分时间依然在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忙碌。

  据介绍,阿尔法磁谱仪是首次在太空进行的大型精密物理实验,它在国际空间站上收集的数据能在1秒钟内直接传输至日内瓦的控制中心。从升空至今,阿尔法磁谱仪已经搜集到540亿个宇宙射线数据,大大高于过去100年搜集到的宇宙射线数据总和。

  丁肇中说:“在未来20年内(阿尔法磁谱仪)将收集到3000亿个数据,这将提供前所未有的精度,以探索宇宙的起源。

  他表示,研究宇宙,一种方法是研究光,一种则是研究带电粒子。“光呢,欧洲和美国已经研究很多年了,不需要空间站来做。研究带电粒子必须要有磁场,需要空间站,所以在空间站研究带电粒子是很重要的事情。

  丁肇中说:“我们组里的中国人和西方人,都希望中国能利用空间站做科学实验,也很希望和中国继续合作。

  寻找暗物质的道路上,科学界主要有三种方法:以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为代表、利用粒子对撞产生暗物质并观察其衰变;测量暗物质散射至液体或固体的散射实验;阿尔法磁谱仪项目则是利用暗物质碰撞产生正电子与反质子的原理,在太空进行湮灭实验。

  目前,丁肇中团队距证实暗物质存在也许只有“一步之遥”,因为暗物质碰撞产生过量正电子的6个特征中,开始点、上升速率、最高点等5个特征都已被阿尔法磁谱仪测量到,项目组也正全力测量分析最后一个特征——正电子产生率会不会突然下降。

  作为地下散射实验的代表,中国暗物质实验合作组也于不久前在更大范围内排除了当前理论预期的暗物质存在空间,其探测灵敏度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对此丁肇中评价说,中国的暗物质探索做得很好。随着经济科学的发展,中国在暗物质探索领域发挥更重要的角色是很自然的现象。中国曾对人类文化发展和科学进步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希望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能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