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一家亲:苏州老人珍藏台湾发小80余封信件

24.10.2017  19:38
蔡国基正在家中整理韩昌鸿寄自台湾的信件。 钟升 摄

  中新网南京10月23日电 (记者 钟升)“你给我的一张照片,现还珍藏在相簿内,唯一(的)遗憾(是)照片稍许退了色,非我保管不良,因它已历经四十年,似你我已逾半百了——老矣!”23日,苏州老人蔡国基又将发小韩昌鸿从台湾寄来的80多份信件铺满床铺,一封封地仔细读着。这些信件记录了俩人跨越海峡,延续大半生的情谊。

蔡国基正在家中整理韩昌鸿寄自台湾的信件。 钟升 摄

  蔡国基1931年出生在苏州太仓,家境贫寒,7岁时母亲就去世了。为了给家里省钱,蔡国基小时候专挑不收学费的学堂读书,“五年级一年就换了5所学堂”。韩昌鸿家则以经商为生,家境较为殷实。两家人门挨着门,两人既是同龄又在同一所学堂念书。加上韩母温柔善良,对待蔡国基如同亲儿子一般,两个出身完全不同的孩子间产生了深厚的友谊。

  学堂毕业后,蔡国基去到附近的双凤镇当学徒学做生意,韩昌鸿则留在太仓县城帮忙打理自家生意。哥俩开始彼此写信给对方,并不时用赚来的工钱捎上一些慰问品。

  1947年,在母亲的安排下,韩昌鸿跟随七叔前往台湾闯荡,在基隆的一家橡胶厂工作。闲时,韩昌鸿也不忘写信和蔡国基分享在台湾的所见所闻。“他走的时候我还在当学徒,没能见他一面。我当时不知道台湾在哪里,就觉得大家都一样是在外打拼,只是他的距离远了一点。没想到再见面已经是40多年后了”,蔡国基说道。不久,因为局势的变化,蔡国基彻底失去了韩昌鸿的音信。

翻着相簿,蔡国基述说着两人跨越海峡的情谊。 钟升 摄

  之后蔡国基从了军,参加了抗美援朝,退伍后回到太仓在政府部门工作。韩昌鸿对他来说似乎已成为过去。但每次从韩家门前走过,看见韩母望眼欲穿盼儿归来的样子,蔡国基又忍不住上前宽慰几句,承诺会想办法联系上老友。

  时间一年年过去,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希望两岸“三通”并扩大交流。蔡国基意识到,有希望了!1987年,两岸打破了长达38年的隔绝状态,恢复民间交流。由韩母口述,蔡国基怀着激动的心情给韩昌鸿写下了一封信。

  韩昌鸿的回信经多方辗转,直到次年才寄到。多年未见的老友重新通过信件互述近况、嘘寒问暖。在韩昌鸿的安排与蔡国基的协助下,1989年,韩母飞往香港与儿子相见。见到母亲后,激动的韩昌鸿在机场长跪不起。母子二人在香港度过了充实的三天。

韩昌鸿寄自台湾的信件。 钟升 摄

  而令蔡国基没想到的是,假期结束后,韩昌鸿却和母亲一道返回太仓,与自己重逢。“他当时是上校,原本只向军队请假去香港看母亲。但他已经打定了主意,在香港见完母亲就回老家来,就算违反军纪也要回来”,回忆起老友的大胆举动,蔡国基忍不住笑意。回到台湾,韩昌鸿立即向军队提出请辞。摆脱军职后,韩昌鸿的回乡探亲之路更便利了。

  那时电话还不普及,不能见面的日子里,两人就像儿时一样,不断地给对方寄信。在蔡国基展示的信件中,从对电视剧《宰相刘罗锅》的喜爱到对家乡遭遇水患的不安,韩昌鸿对故土的思念和眷恋跃然纸上。

  随着两岸间的阻隔逐渐减少及大陆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邮件和航班从以前的需要中转变为了直邮、直航。蔡国基家中也添了电话和手机,两人间的交流越来越便利。但过往的80多封邮件依旧被蔡国基珍重地保存着。对他来说,它们不仅承载了两个老友的多年情谊,也见证着两岸亲友间割不断的牵挂。(完)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