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余件文物讲述戏曲巅峰时代
南腔北调——传统戏曲艺术展将在南博展出
南博还拿出了一套包括34折、117件展品的昆曲暗戏。
堂名灯担
戏曲屏风
10月30日,汇集了200余件戏曲文物的南腔北调——传统戏曲艺术展将亮相南京博物院。昨天下午,包括苏州的堂名担和山西的整体墓室砖雕等重要文物在内的一批戏曲文物展品抵达南京开始布展。记者来到南博特展馆看到,展品包括绘画、砖雕、拓片、戏台等多种形式,特别是在南博首次展出的金代戏曲砖雕、117件昆曲暗戏和用于昆曲清唱的“堂名担”原件等,很多是很少展出的珍贵戏曲文物。此次展览是全国首次举办的南北戏曲对比展,由南京博物院、山西博物院、苏州博物馆、中国昆曲博物馆联合举办,汇聚了多地的戏曲文物。 “宝和堂”昆曲堂名灯担: 家中的背景音乐 布展现场,来自苏州的一件昆曲“堂名灯担”吸引了大家的目光。据中国昆曲博物馆殷之海先生介绍,旧时苏州大户人家若有婚庆做寿等喜事,时常请堂名班子到家里来唱堂会,班主便将堂名唱台拆卸后用箱子挑到主人家,再将它安装在主人的客厅里,因此称作堂名担。演出时,堂名六七人三面围坐在堂名担里的长桌旁,吹拉弹唱,以清唱昆曲戏文为主,相当于现在家中的背景音乐。此件“宝和堂”堂名担外形为楼阁式,采用紫檀木、黄杨木镂雕制成,四周镶玉缀宝、富丽精美。整个堂名担用179块大小精镂构件和112件饰件缀合而成。正面屏板上方是“宝和堂”额,上档精雕牌楼式顶额,缀有双排饰白玉狮子的栏杆,双层飞檐,缀镶珊瑚宝石。顶端三面出挑莲茎形铜梗,悬挂玻璃莲花彩灯,灯底是薄铜片花萼,可安装电珠或插上蜡烛,夜间演出灯彩辉煌、华丽缤纷。此件堂名灯担是晚清到民国初年的文物,演出时里面有电灯,真品是第一次从馆里出来。 江苏是南戏的发祥地,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公布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的故乡。在明清时期,即14至20世纪初,曾见证了南戏走向辉煌的历程。这次展览,南博还拿出了一套包括34折、117件展品的昆曲暗戏,据策展人王美诗介绍,“暗戏”是古人通过这些道具组合相互猜戏的游戏,猜出来的人就给大家讲戏,猜不出来就罚唱一曲。 出土戏曲人物: 为研究当时的彩绘艺术提供了资料 山西作为我国戏曲的重要发祥地,在金元时期见证了北方戏曲的辉煌,享有“戏曲摇篮”的美誉。这次展览,展出了十二三世纪汾河流域、晋南地区出土的大量戏曲文物,特别是山西博物院院藏精品——金代戏曲砖雕的集中亮相,展现了戏曲从城市的勾栏瓦舍到农村世俗生活的繁荣景象。 记者看到,展出的出土砖雕中有四个戏曲人物和两名侍从,从发肤到服饰都大面积涂抹颜色,其色彩以黑、黄、红、白四色为主,这些戏俑,是晋南地区仿木构砖室结构墓中目前发现最早的带彩半浮雕戏曲人物砖雕俑。 王美诗说:“南腔北调”的策展明线是围绕中国戏曲的时空维度,主要展现南北戏曲在两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艺术特色。暗线为中国戏曲按照历史顺序在宋金元明清的繁荣发展,以孕育戏曲的早期舞乐为序曲,以清代以来的戏曲大融合为尾声;以舞台上的演员戏曲演出为主,以皮影、傀儡等民间小戏为辅,涵盖中国戏曲在社会生活中的多个层面。通过这种多角度的组合,立体而有亮点地呈现戏曲文物蕴含的丰富信息,给公众摆出一桌传统戏曲艺术的绝味盛宴。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认为:凭借精妙的戏曲文物——这一历史与艺术的见证物,我们或许可以通过比较形式的展览,从中感受中国南北戏曲在巅峰时代留下的印迹。记者常芬仲敏 摄影新华报业视觉中心记者金琎
编辑: 刘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