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600余人凭吊抗日航空烈士 98岁老人现场讲述历史

04.04.2015  10:26
98岁的抗战老兵朱亚泉将额头紧紧贴在花篮的飘带上 现代快报记者 赵杰 摄 - 新浪江苏
来源: n.sinaimg.cn
98岁的抗战老兵朱亚泉将额头紧紧贴在花篮的飘带上 现代快报记者 赵杰 摄

  昨天上午,钟山脚下,南京各界人士600余人聚集在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广场。98岁的老人朱亚泉,将额头紧紧贴在花篮的飘带上。他至今能用英文流畅地背出修理过的飞机型号。当年他负责维修飞虎队的战斗机及教练机,见证了英烈们为国捐躯的壮烈事迹。

  实习生 蔡梦莹 付晓晓

  现代快报记者 余乐 陈志佳

    老人至今能用英文背出飞机型号

  昨天在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广场,98岁的朱亚泉老人,哽咽到无法言语。“太多的人,为了抗战献出生命……”他将头贴在花篮的飘带上,久久致敬。

  朱亚泉生于1918年。1935年,他进入位于笕桥的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1937年,“八一四空战”发生后,他又作为技术人员,被航空委员会调到南京第一飞机修理厂,专门指导工人修理飞机。抗战胜利后,朱亚泉回到南京,定居至今。

  被搀扶到纪念馆的休息室,老人家平复下心情,向现代快报记者回忆:他在杭州时,常穿越枪林弹雨去修飞机。飞机一旦损坏,不是一时半刻便能修好,抢修需要冒很大的生命危险。“一名飞行员,曾打下过五六架飞机,最终却坠机身亡。”朱亚泉说,自己去战场上清理飞机的残骸,并负责把残骸带回飞机制造厂,目睹过很多烈士为国捐躯,“清理飞机时,我们带着一捆捆的白布,将他们的尸体绑在背上带回来。

  教练机、歼击机……老人至今能用流畅的英文背出各种飞机的型号。提起当年在飞机制造厂的美国恩师,老人一下从座位上站起身来,他提笔颤抖地写出老师的名字——Frank。“我们失联很久了,只知道抗战后他定居在纽约。”朱亚泉说,老师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他希望和老师的儿子取得联系。

   两航”子女赶来参加悼念活动

  昨天,“两航”子女(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代表团中的胡飞霞来到了现场,她噙着眼泪和其他代表团的成员们互相拥抱。他们的父辈都是参与“驼峰航线”的飞行人员和地勤人员。

  胡飞霞的父亲胡理昌在抗战期间一直在航空界工作。为了纪念这段经历,他在给家里人取名的时候,每个儿女名字中间都要有“”字,分别叫“飞腾”“飞霞”“飞放”和“飞藏”。

  胡飞霞在家里排名老二,今年67岁。“父亲给我取名飞霞。”她说,父亲是中航机械员,1943至1944年,他在中航印度基地工作,1944至1945年,负责维修战斗机及运输机。

  “当时我们父辈年纪还小,他们住在草棚里,又有老鼠又有跳蚤,生活条件很差。”她说,但父辈们都是怀着一腔热血参加了“驼峰航线”的工作。

  代表团的成员沈爱英,专程从北京赶到南京。她手里捧着父亲沈伟仁20多岁时的照片。

  她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当时她父亲在中央飞机制造厂,因为遭到日本轰炸无法坚持生产,整个制造厂迁到了昆明,后来,又从昆明迁址到了中缅边境。父辈们就在那里白手起家将工厂建起,保证了中国空军的对日作战以及日常维修。沈爱英说,她特意赶到参加悼念活动、缅怀父辈。

  珍贵资料揭开不为人知的“驼峰空运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清明前夕,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联合(美国)中国航空公司协会、南京航空联谊会,共同举办“驼峰空运专题展览”。此次展览分烽火中华、驼峰空运、英烈群谱三部分,展出历史照片80余张,30多块展板,其中30余张照片在国内首次公开展出,20余张照片首次面世,从不同角度为您揭开不为人知的抗日战争中的“驼峰空运”史。30件(套)珍贵藏品同时展出,是由陈灿培博士今年年初无偿捐赠的。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