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伦:中国国民党要在失败中再站起来
朱立伦在大会致辞时表示,国民党要在失败中再站起来,要成为台湾最稳定的力量。(网络视频截图)
中国台湾网7月19日讯中国国民党第19次全代会第3次会议,19日下午在台北孙中山纪念馆召开。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副领导人吴敦义、行政机构负责人毛治国、立法机构负责人王金平、前党主席连战、前党主席吴伯雄,以及中央委员连胜文等要员出席。
中国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在致辞时表示,去年“九合一”选举败选后,很多人唱衰国民党,但基层仍有许多关心台湾和两岸未来的民众,国民党要在失败中再站起来,成为台湾最稳定的力量。
朱立伦致辞摘编如下:
今天是党代表齐聚一堂,共同为党的未来集思广益的时刻,此时此刻我们坐在一起,心也要在一起,力量也要在一起。去年的“九合一”选举,我们失败了。过去七年多,国民党两度赢得“总统”大选,掌握了“立法院”过半数优势。历史给了国民党最好的时空条件,我们认真打拼,但何以去年“九合一”选举国民党输了?而且输得这么多?
试问,我们的心有没有团结在一起?我们的力量有没有聚集在一起?我们有没有为了基层民众的生活而把不同的力量整合在一起?我们有没有为了年轻人的未来而把不同的世代连结在一起?党员们对我们的期盼,我们有没有团结地去努力实现?
当我们努力地为台湾扩大经济成果时,是不是疏忽了要把这份果实公平分享给所有人?当我们严肃地为台湾维系和平发展时,是不是疏忽了要把这份平安传递给更多不同的族群?社会基层新兴、多元的声音,我们是不是了解得不够?我们一向自豪的宏观视野、进步理念、主流价值,是不是没有用正确的言语,来向台湾社会阐述、对话?
我们身处的当下,不过是时代洪流中的一段,不过是历史书写中的一页,瞬间即逝。但我们希望后代子孙怎么看待我们?怎么评价我们?当下其实就是国民党重要的关键,也是台湾未来前途的关键时刻。
此刻,必须是国民党团结、重新再起的起点。没有团结,就没有力量。我们必须有党无我,一切以民众以党为优先,我们要让国民党成为台湾最稳定的力量,国际社会最信任的力量,为了民众为了台湾为了两岸和平稳定,国民党必须承担起这份责任。
过去几年,国际社会已有142个国家给予台湾免签优惠,这是台湾在国际上最被信任的一刻,因为台湾有世界公认的民主光谱、言论自由、经济竞争力。各位同志,不管外界有多少污蔑,这些光荣正是我们努力的事实,台湾同胞可以骄傲地走在世界各地,赢得世界的尊重,这是国民党为台湾所做出的最大贡献,我们完全不要妄自菲薄。
在我们长期努力下,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让台湾得以在安和乐利的环境下努力前进,甚至让在野党的“总统”参选人(即蔡英文)说出她要维持现状的宣示。各位同志,此刻的现状不就是国民党点点滴滴费心费力所努力出来的吗?如果国民党不承担这份责任,无法继续推动两岸和平发展,台湾能继续维持现状吗?民众还能享有和平安乐的机会吗?
去年“九合一”选举败选后,很多人唱衰国民党。可是我在基层依然看到听到接触到,许许多多关心台湾前途,关心两岸未来的民众。他们热切地告诉我,国民党是台湾稳定的力量,是台湾能够维持和平的根本,国民党不能倒,国民党要为台湾继续坚强地承担责任。
许多民众许多同志非常忧心台湾的未来,他们紧握我的手,他们透过眼神、透过言语,表达了对国民党的期盼与疼惜。我心里想,为什么民众仍然深切期盼着我们,期盼着国民党能重振信心,能浴火重生?
我反复思量,这是因为民众相信,国民党是台湾唯一站在中道去思索问题的政党,民众相信国民党是唯一愿意以台湾永续发展的角度去制定政策的政党,民众了解国民党是“中华民国”唯一可以立足本土、权衡两岸、让国际信任的政党。
国民党必须在民意的主流价值上,重新再出发。我们遇到了挫折,因为台湾社会期待我们更多,希望我们反省更多、做得更好。
各位同志,一个政党必须禁得起失败的考验,我们要能在失败中汲取再站起来的力量。各位同志,一个民主政党,内部不会只有一种声音。不同的声音不代表分裂,多元的意见正是凝聚新力量的开始。我要告诉各位同志,国民党不应该是一言堂,多数人的声音就是国民党的声音。多数人的力量就是国民党的力量。
各位同志,尽管国民党正处在一个困境上,但决不是处于绝境,国民党内部有很多意见,这正是国民党改变的开始,社会上有很多的批评与期待,这正是国民党谦卑倾听、加速改革的时候。
各位同志,此刻是艰难的时刻,此刻更是团结再出发的时刻,台湾正处于继续和平前进与原地空转的抉择,国民党有责任让台湾在和平的基础上,迎接各项挑战,让民众在和平的环境下,追求梦想,实现理想。
各位同志,国民党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党,我们要为民众负责,为历史负责,更要为“中华民国”负责,请让我们心在一起,力量在一起,一起为台湾的新未来贡献一份心力,期盼明年一月的“总统”大选、“立法委员”选举,在全党团结努力下,我们能赢得民众的信任、和平的存续、台湾的胜利。谢谢大家。
原标题:朱立伦:中国国民党要在失败中再站起来
稿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