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培育核心价值观的营养

16.11.2014  12:14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综合体现,集中反映着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道德规范,影响着一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也是引领社会发展的精神旗帜。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沉淀下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是寄托灵魂、激发民族创新的智慧源泉。新的时代条件下,只有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才能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植根于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道德规范准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虽然存在一些糟粕,但更多的是至今仍然为全人类所认同的优秀思想文化,它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深厚土壤和精神源泉。例如,“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言必行、行必果”的诚信态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意识,“和而不同”的包容思想等,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诉求。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道德营养,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阐发,既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树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不断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中吸取养分。 

  民本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源远流长,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资源。从“民为贵,君为轻”的治国理念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政训,再到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都是民本思想的高度概括。今天,我们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更是基于传统思想文化土壤对民本思想的提炼。虽然民本思想并不能等同于现代民主思想,但是二者都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力量,可以说,民本思想就是民主思想在古代社会的朴素表达。 

  深厚的家国意识是中国人的一贯遵循。中国古人经常习惯于把自身利益同国家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生命同天下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国家事务,在奉献国家的事业中体验生命的快乐与价值。当前,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对于普通人而言,爱国主义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对祖国的感情,是可以具体化、生活化、大众化的。人们的爱国情感的表达,在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富强祖国中所有对国家建设有益的行为,都是爱国的表现。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倚重的社会道德规范之一。对于个人来说,“人无信不立”,诚信乃立身之本。对于社会来说,诚信首先是守信,在社会活动中重承诺,讲信用,守合约,以诚正己,作为立业之本;其次是正直,不欺人、不欺己、不欺心,在职业活动中不允许有欺骗行为,杜绝以次充好、以假乱真、欺行霸市;第三是重义,不仅要信于约,更要信于义。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时期,个人诚信、社会诚信、行业诚信、商业诚信等领域问题严重,将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社会的共同呼声。提倡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诚信为本的道德准则,将有利于培养人们在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诚信意识,促使诚信成为一种人们的主体伦理精神。 

  敬业蕴含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为众多贤人志士所践行。中国古代敬业尽责的人物层出不穷。例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王猛为相,临终不忘国事”,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在现阶段,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准则。倡导敬业,首先要做到忠于职守,要求人们在自己的职业岗位上勤奋工作,履行自己应尽的社会义务。忠于职守必须热爱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钻研业务,掌握本领,增强技能,激发不断学习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本职工作,兢兢业业为国家、为社会无私奉献,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和谐友善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元素。“礼之用,和为贵”,在处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时,传统文化总的指导思想是“”,强调以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来对待自然、社会和他人,以一种宽广的胸怀处理各种关系,主张“天人合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价值,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人类文明进步和谐发展的成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这是和谐思想之于现代文明的新贡献。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友善就是胸襟开阔,严格律己,宽容待人,互谅互让,扶贫济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以友善的态度与他人相处,共同建设和谐社会。 

  在当今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交流、交锋更加频繁的新形势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我们只有积极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源泉,才能整合、凝聚和提升社会共识,最大限度地凝聚和动员全民族的力量,不断夺取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新胜利。这就要求我们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激励斗志、陶冶情操、砥砺品行,着力营造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依靠人、发展人、帮助人、服务人的人文环境,大力构建和谐氛围。这就要求我们开展好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在国民文化教育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陶冶人民情操,滋养我们的心灵。要深入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围绕反映中华民族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党史、国史,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营养。 

  (作者单位: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本文系重庆社会科学院基础课题《完善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制度研究》〔课题编号:2014-JC-2〕的 

  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