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媒体大型主题采访看新时期舆论引导
核心阅读
传统媒体如果发挥好自身优势,推出更多独家、深度、鲜活、优质的新闻报道,在传媒“新常态”下依然大有可为。
传统媒体要积极回应社会热点,关注民情民意,还要积极探索改进话语体系,掌握多种叙述策略,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传播效力。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各种矛盾凸显,传播正能量、凝聚人心成为媒体职责的重中之重,传统媒体尤其应担起主阵地与主力军之责。只有扬长避短,发挥采编权、权威性、专业性等方面的优势,推出更多独家、深度的报道,传统媒体方能在新时期更好地实现舆论引导。
近几年传统媒体策划开展的诸多大型主题采访活动,在展现当代优秀新闻工作者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风貌的同时,以有温度、有厚度的故事向社会传播了正能量,逐渐打造出广受社会好评的品牌活动。传统媒体的好新闻、好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它们产生了哪些重要作用,对业界又有何启示?笔者结合当下社会背景与传媒环境,分析传统媒体优质报道的成功因素,并对其意义进行探讨分析。
当今社会环境与媒体传播困境
今天的中国既处于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又处在矛盾凸显期,与此同时,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个体不满情绪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中大范围扩散。社会急需正能量来涤荡人心,媒体应利用好发声平台,给予公众向上的动力和对生活的美好希望。
记者的职业认同感在下降。美国著名报人普利策对记者角色的经典比喻为广大新闻人所熟知——“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那么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然而,如今一些记者面临着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整体待遇偏低的现实;学校招生规模扩大,但式微的传统媒体裁减人员,供求关系失衡;互联网兴起,话语权被分解,传播的眼球效应显现。经济收入的下滑、工作难度的加大、工作环境的不顺,使记者感叹从无冕之王变为“新闻民工”。记者对传媒行业的社会责任、公共利益期待和认同不足。
传媒格局的改变,传统媒体的地位被削弱。互联网迅猛发展,接入中国20年来深刻改变了传媒格局,网络媒体的迅速崛起使传统媒体的话语影响力和经营收入日益下降,部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力维持正常运转甚至走向消失。年轻群体更容易接受信息获取便捷、内容丰富、传播及时、互动性强的网络媒体。
屡屡曝光的行业丑闻,使媒体的社会公信力被损害。近年来不断曝光的假新闻、有偿新闻等不良现象,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部分媒体出于对新闻时效性的盲目追求,往往不经考证、核实就将谣言、虚假信息变成“新闻”;还有一些媒体利用不当竞争手段,策划新闻事件或是“钓鱼采访”并进行炒作等,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从细节入手挖掘好故事元素
重塑自身形象、加强舆论引导应是媒体应对社会转型和传播困境的变革方向。相比新媒体,传统媒体在信息容量、信息新鲜度及信息的互动分享等方面处境较为边缘,然而,传统媒体亦有可充分挖掘的核心优势。
首先,传统媒体占据着信息采访渠道优势。目前我国大多数网络新闻媒体尚无独立的新闻采编权,难以获取第一手资料而生产独家、深度报道。其次,传统媒体相对严格的质量把关机制,使其在权威性方面仍具有一定优势。再次,多数传统媒体的体制内属性及相对成熟的队伍培养机制,使其沉淀了一批拥有丰富经验和职业奉献精神的人才,他们是优质新闻的创造者。此外,网络媒体接触者主要是年青一代,传统媒体受众年龄跨度更大,可挖掘的群体信息需求也更丰富多元。
由此看来,传统媒体如果发挥好自身优势,推出更多独家、深度、鲜活、优质的新闻报道,在传媒“新常态”下依然大有可为。近几年,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记协等部门在新闻战线发起的“新春走基层”“好记者讲好故事”“行进中国·精彩故事”等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以传统媒体为主力,鼓励记者沉到基层,把新闻写在大地上,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推出了大量接地气、有人气的报道,获得社会良好反响,并渐现“品牌化”之势。综合分析,传统媒体的优质报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呼应社会热点,体现责任担当。如2015年“新春走基层”中,地方媒体积极策划报道,云南广播电台记者前往鲁甸县龙头山镇深入采访,推出《情暖乌蒙山——鲁甸803地震灾区纪行》报道,展现当地百姓经历灾难后庆祝春节及对未来生活的期望;湖北电视台推出《大冶有色:井下485米的新年》报道,关注万家团聚时刻仍辛勤工作、默默奉献的矿井工人。这些报道注重媒体的社会引导作用,弘扬热爱生活、爱岗敬业等良好风尚,营造了和谐氛围。
记者亲身经历,具有原创性与鲜活度。如2014年下半年开展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新闻报道均为记者扎根一线的所见所闻。《人民日报》记者坚守战地1200天,用100万字的文稿、6万张图片和大量视频报道告诉世界中东的真相;中央电视台记者驻守西藏4年多,历经天险和艰难困苦,向外界发出西藏百姓的声音,致力提升西藏全区乡村医生待遇。他们走进去、沉下去、融进去,克服种种困难,获得新闻报道中最感人的第一手资料,故事也因饱含真情而打动人心。
注重叙述策略,有事实、有温度、有厚度。改变话语体系,让故事更有温度、有气度、有厚度是媒体必须掌握的叙述策略。“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活动推出的《诺鲁孜,祝福送给你》《解读三位“抗埃辣妈”的战地日记》等报道,并不是用宏大叙事来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细节入手,挖掘平凡人的不凡事,涉及生死、对家的牵挂、对边疆民众的关爱等易引发共鸣的情感,使好故事可听、好听、耐听、值得听。
引导社会舆论在正确轨道运转
传统媒体大型采访活动中不仅涌现了大批优秀的新闻作品,还对广大新闻人、传统媒体、整个传媒行业乃至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
提升记者素养,重塑形象。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中,优秀记者用亲身经历、所见所闻向社会展示了新闻人的优秀品质和应有的责任担当。正如“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演讲人之一臧熹在《谁是真正的英雄?》中所言:“面对人民的需求,媒体可能无法给出最后的答案,但发现问题、探寻真相,寻找解决的办法,是新闻工作者矢志不变的责任与坚守。”
扭转行业形象,重拾公信力。这些大型主题采访活动让人们看到诸多历经生死考验和艰难险阻为公众作报道的优秀记者、这个职业会承受的风险以及优秀记者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推动力,从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支持、多一份信任。活动对新闻理想、职业道德的强调也将强化行业自律,从而涌现出更多的优秀记者。
激励传统媒体,增强信心。传统媒体应对自身定位保持清醒的认识,巩固并发挥好自身优势。在大型主题采访活动中,传统媒体对活动的实施和推广发挥了主导性、关键性作用,他们书写的鲜活报道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传播正能量,引导社会。媒体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各领域,联系着社会各个阶层,是一个强大的能量场。传统媒体应以有温度的故事、有灵魂的新闻,向公众讲述、传递和谐美好的故事,让公众在感动中收获对真善美的深切体会和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引导社会舆论在正确的轨道中运转。
媒体能否以良好的形象赢得受众,实现舆论的有效引导,终归要靠内容说话,内容品质的提升是核心竞争力所在,近几年传统媒体大型采访活动的成功则提供了实现的具体路径。记者要有一双慧眼,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挖掘出打动人心的故事。媒体要有时代担当,积极回应社会热点,关注民情民意,还要积极探索改进话语体系,掌握多种叙述策略,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传播效力。
(中国残疾人杂志社 艾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