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传媒智库再推“紫金经济信心指数”

29.12.2016  20:39

        继去年年底紫金传媒智库首次发布“紫金经济信心指数”并引发强烈社会反响后,12月28日,紫金传媒智库再次发布“紫金经济信心指数”,该指数包括两份报告,即《中国民众经济信心指数报告(2016-2017)》和《中国经济信心指数新闻舆情大数据报告(2016)》,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民众的经济信心,并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见。

紫金传媒智库主任,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晓虹发布《中国民众的经济信心指数报告(2016-2017)

        研究团队延续了2015年的随机抽样和问卷设计方法(可做持续年度比较),对2016年中国民众经济信心当前和预期指数进行调研。通过面向中国北京、上海、深圳、沈阳、成都、南京、郑州、苏州、徐州、洛阳、宜宾、铁岭和东莞等13个一、二、三线城市4660个随机样本的电访,从国家经济发展、就业形势、个人收入和消费意愿等四个方面了解中国民众对当前经济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向的评价,获得民众的经济信心总指数为58.90,相较2015年的CECI(56.68)同比跃升3.92%,且2016年的当前经济信心指数为50.58(去年为47.64),首次进入“乐观”区间,同时民众面向2017年的预期经济信心指数为67.22(去年为65.72),高于50基准线17.22个点,对即将到来的新年经济充满信心。

        具体分析来来说,本次研究主要得出以下这些结论:

        1,2016年中国民众的经济信心整体上呈现较为“乐观”的基调,与2015年的CECI相较同比跃升3.92%,并且民众的当前经济信心指数首次进入“乐观”区间,与中国宏观经济的“起底回稳”态势相匹配。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民众的总体经济信心指数(Chinese Economic Confidence Index,简称CECI)为58.90,相较2015年的CECI(56.68)同比跃升3.92%。而且2016年的当前经济信心指数为50.58(去年为47.64),首次进入“乐观”区间,同时民众面向2017年的预期经济信心指数为67.22(去年为65.72),高于50基准线17.22个点,对即将到来的新年经济充满信心。

        这种持续微幅上扬的乐观心态与宏观经济形势密切相关。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2015年中国经济走势低迷,被称作中国经济触底的一年,2016年经济的整体基调被定位为“起底回稳”,中国经济GDP仍然保持约6.7%增幅,符合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的增长预期。从国际比较看,中国在世界上仍属于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之一,6.7%左右的经济增速大大高于1.5%左右的美国经济增速、0.6%左右的日本经济增速、1.5%左右的欧元区经济增速[ 胡鞍钢:2016年中国经济发展十大亮点,《人民日报》2016年12月14日]。此外,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整体竞争优势仍然比较明显,体量已是全球第二,形成了经济结构比较完整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在贸易和制造业方面拥有竞争优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取得部分成效;“十三五”规划明确了今后几年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利于经济发展稳定性,特别是以互联网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业态不断涌现,这些都有助于民众对2017年中国经济充满乐观心态。中国经济告别高速增长、进入稳步增长期的“新常态”,中国民众的心态也在积极适应这种新局面。

        2,二线城市民众对中国经济最具信心。具体来说,二线城市在总体经济信心指数上要高于一线及三线城市,对明年经济预期上,二线城市民众底气更足。

        住房、交通、教育和医疗等各方面的过重负担,使得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民众压力远高于二、三线城市,个人焦虑心态直接影响其对经济信心的总体判断:调查结果显示二线城市的总体经济信心指数为59.26(去年57.34),高于一线城市的58.98(去年57.17)和三线城市的57.94(去年55.16),二线城市连续两年引领经济信心乐观指数。除了以南京、苏州、成都、郑州和沈阳为代表的二线城市居民压力相对较小有关外,也与近两年中国二线城市经济增速明显、在区域经济和都市圈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有关。而三线城市的CECI持续缀后,以徐州、东莞、宜宾、洛阳和铁岭为代表的三线城市相比一、二线城市就业压力大、收入水平较低、经济转型难等现状都会造成民众的情绪低迷,调查中洛阳和铁岭两个三线城市民众的信心尤其不足。

        3、中产阶层的总体经济信心指数趋于审慎乐观,具体表现在对国家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的信心相对悲观,但对家庭收入和消费意愿的信心远超均值。而低收入群体的判断与中产阶层恰好相反。

        735位被访中产阶层样本的经济信心总指数为58.89,与整体几乎无差。但在经济形势、家庭收入、就业形势及消费意愿四个维度上,中产阶层的信心表现出不同的结构性特征。中产阶层对国家“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的信心偏悲观,前者为55.55,后者为43.05,远低于全样本相应的两大指数62.23和51.28,但这一群体对“家庭收入”和“消费意愿”都较为乐观,尤其是对“家庭收入”的信心爆棚,预期信心高达77.75(总样本为59.8),这也是所有总体、分类信心指数中最高的,且中产阶层的消费意愿指数64.7也领先总样本的62.29。中产阶层对整体经济形势悲观,对自身收入乐观的心态,或许与国家对其的政策有一定关联。中国前些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让中产阶层的收入逐年提升,但随着近两年经济增速放缓、社会竞争加剧、生活成本上升、房价持续上涨、股市频繁波动和环境食品安全等问题频出,则让中等收入群体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加剧。虽然“十三五”期间我国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放在重要位置,要推动形成利于社会稳定的橄榄形结构,但这仍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建构。

        相比中产阶层,低收入群体的判断恰好相反。本次调查中被访的857位低收入居民看好国家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但看低自身的家庭收入和消费意愿,这四组指数分别是65.1、63.5、51.78和55.93。显然,低收入群体面对较大的生活成本和生存压力,他们急需国家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的好转来带动其个体收入增长,并进而改善消费、提高生活质量。

        4、总体而言,对经济信心的认知“乐观派”比“悲观派”多一成,而区分“乐观派”和“悲观派”最重要因素是对“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的判断。

        在全国13个城市4660名被访者对“经济形势”、“就业形势”、“家庭收入”、“消费意愿”现状及明年预期的不同认知基础上,通过两步智能聚类分析发现,可以将所有被访者自动归为 “乐观派”和“悲观派”两大类。乐观派(55.7%)在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显著高于悲观派(44.3%),其落差超过一成,而去年虽同样也自动生成 “乐观派”(52%)和“悲观派”(48%)两派,但今年乐观居多再次印证前述分析中有关民众经济信心的“乐观转向”判断。

        区分悲观派和乐观派最重要的因素是对“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的判断。影响聚类的最重要因素为“明年国家经济的总体发展预期”,影响值为满分1分。排到第二阵营的因素为“今年国家经济的总体发展形势”和“明年国家就业形势预期”,影响值分别为0.89和0.88。相比对未来的认知,在现状认知变量中唯有“今年国家经济总体发展形势”进入到聚类影响因素的第二阵营。“今年国家总体就业形势”、“明年家庭总收入预期”和“今年家庭总收入满意度”进入影响因素的第三阵营。与2015年的数据明显不同的是,去年排首位的影响因素不是国家经济或就业形势,而是对“家庭收入”的当前认知。与去年一致的是,有关消费问题的两个选项均排在影响经济信心的末位。

        关于经济信心的“乐观派”和“悲观派”在各城市分布不均衡:徐州(60.6%)、郑州(59.6%)、成都(59.5%)、南京(58.4%)、宜宾(57.7%)这五座城市的“乐观派”相对更多,均超过了平均值55.7%。而沈阳(55.3%)、东莞(55.2%)、深圳(54.9%)、铁岭(54.3%)、北京(54.0%)、苏州(52.2%)、洛阳(51.6%)和上海(50.8%)的“乐观派”的占比低于平均水平,其中上海的悲观派(49.2%)最多。

        5、2016年民众对就业形势的信心比2015年乐观,但相比对经济形势、家庭收入和消费意愿这三个维度,民众对就业形势的信心仍是最为悲观和保守的。

        2016年以来,国家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就业,同时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些举措有效缓解了就业压力,向民众传递了积极信号,因此,民众对就业形势信心指数超过乐观基线,达到51.28,比2015年的48.23有了较大程度的递增,但相较经济形势、家庭收入和消费意愿这三个维度,民众对就业形势的信心仍是最为悲观和保守的。但化解过剩产能导致的煤炭、钢铁等重工业行业企业职工分流,人员与岗位不匹配的机构性就业难问题,以及高校毕业生数量持续增加等,就业结构性、均衡性问题依然难以缓解,对中国就业造成重大压力。据人社部估计,“十三五”期间,中国每年需要在城镇安排就业人数仍维持在2500万左右,就业形势依旧严峻,缓解就业压力仍然任重而道远。

        6、各年龄段的信心指数差异明显,大致呈现中间低、两头高的趋势。即85后、90后以及老年群体对经济信心持较为乐观的态度,而65后、70后及80后这三个年龄段群体其经济信心指数较低。

        30-39岁、40-49岁两个年龄段的群体,对应的正是目前中国社会的80后、70后及65后这三大群体,这部分人群不仅是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主力军,对经济的感知更为敏感,也是目前中国社会压力最大的群体。30-39岁不少是独生子女,刚刚结婚生育,家庭开支急剧增加,40-49岁群体不仅面临孩子的教育开支,赡养老人的负担也开始显现,生活压力巨大,有着更强的忧患意识。相比之下,老年人已退出劳动力市场,年轻人尚未或刚刚进入劳动力市场,对于经济形势的敏感度相较于中年人更低,更多地是从自身的生活状态中发现经济变化的信号,他们对中国经济信心的乐观心态也反映了对自身生存状况与国家大体经济形势的满意度,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

        7、经济信心的高低与民众的社会经济地位大体呈正相关关系:即收入、职业所呈现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经济信心指数越高,对经济越有信心,反之亦然。

        无论是当前经济信心还是预期经济信心指数,党政机关机关干部、事业单位职员、企业白领和军人等职业群体的经济信心明显居高,而失业或下岗人员对经济发展的信心最低,经济信心的高低与其职业地位高低呈现正相关关系。从收入层面看,月收入在1001-2000元的人群经济信心最低,为57.95;而月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人群经济信心则较高,超过均值1个点。与此相对应,城市居民的经济信心指数(59.68)相对较高,超过农村被访者的经济信心1.51个点。但与社会地位相关联的受教育程度,对被访者的经济信心影响不显著。

        8、相对于无党派者,中共党员及民主党派人士的当前经济信心指数较高,但这两个群体对2016年即未来的预期信心没有显著差异。这与2015年的报告也几无差异。

        就2016年的经济形势而言,尽管不同政治群体都报以了比较高的期望,但无党派者或体制外群体的期望攀升更为明显,调查表明,党派成员(包括中共党员,以及民主党派成员和共青团员)对于经济发展的信心比非党派成员(群众)更高。其中党派成员的经济信心指数为62.40,高于群众5.09个点。在政治上有归属感的群体,基于对政府的信任和体制内的相对利益保障,对经济发展向好态势具有坚定的信念,心态更为积极向上。

        9、除日常消费的刚性需求外,教育、旅游成中国民众消费新刚需,中国民众消费结构正向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型。

        与去年的调查结果类似,除了日常消费的刚性需求外,教育(26.7%)和旅游(26.30%)位于中国民众当前和预期消费意愿的前两位,接下来分别是储蓄(20.80%)和住房(20.50%)。在消费结构升级推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民众消费结构已由传统以吃穿为主的生存型消费,向以教育、旅游等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转型。并且这一转型由一、二线城市首先发动:一线城市的旅游消费选择率为30.1%,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则分别为28.6%和19.0%。教育支出在不同级别城市间亦有差异,一线城市相对更注重教育或曰教育成本越高,为28.8%,二线城市为25.6%,三线城市为26.1%,后两者基本持平。

        “紫金经济信心指数”发布会现场。

        在《中国经济信心指数新闻舆情大数据报告(2016)》中,研究者选取了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1月30日期间,互联网公开访问的所有主流新闻媒体和网站发布的新闻标题中含有“经济”、“就业”、“收入”和“消费”中的任意一个关键词,并同时包含“中国/我国”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的任何一个名称的所有新闻标题作为研究对象,共采集了符合条件的110万条新闻标题,涉及2000余家新闻媒体和网站,剔除大部分噪音数据后,最终筛选出近30万个文本供下一步的分析。该研究希望通过对大数据量的文本中蕴含的态度、情感、关注点等内容的分析,探寻各类媒体和网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从另一个角度反映我国经济当下发展的现实和人们对未来的预期。

        通过对新闻舆情大数据的分析和解读,有以下几点发现或推断:

        1、媒体的整体经济信心受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影响较大,无论是整体的报道还是针对经济、就业、收入和消费等各个主题的报道,过去三年的信心指数都呈现先增后降再逐步回升的趋势,这从侧面可能印证了我国经济发展逐渐企稳迹象。

        2、在应对就业压力方面,我国各级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结果。其中大力提倡和扶持“创新创业”功不可没。

        3、经济信心指数在不同地区之间呈现出差异。经济增长率较快的区域,信心指数相对较高;政府大力扶持开发的地区,信心指数也相对较高;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由于与国家整体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对经济的变化更为敏感,经济信心指数反而相对较低。

        4、房地产经济信心指数在所有行业中排名最低,这一方面有宏观调控的因素,另一方面也与高房价所伴随的高风险有关。

        5、证券市场与股市经济信心指数有一定的关联,股市的大起大落也会在新闻舆情的经济信心指数上有所反应。具体来讲,股市平稳增长,指数向好;股市爆发式增长,风险增加,指数下降;股市大跌,风险释放,指数上升。

        6、在对零售、文化娱乐行业、旅游行业以及消费领域的数据分析后,消费领域经济信心指数总体趋势是稳中有升。批发和零售业累计增长率在2015年一季度大幅下挫后,正在缓慢上升;与此同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已连续3个季度企稳回升,数据显示出,我国经济下行企稳回升迹象明显。

        7、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近年来持续下降,但投资领域的信心指数总体平稳;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经济调结构是大势所趋,预计固定资产投资还将继续保持一定下行压力,在经济确立企稳回升态势后,投资预计会缓慢回升。

        8、出口增长率在2016年一季度触底后逐渐反弹,出口总额增幅已经连续3个季度持续回升。与此同时,出口领域的经济信心指数也呈现出先降后升并逐步企稳的态势。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考虑到人民币未来的国际化和汇率走势,相信我国出口市场会持续回暖。

        9、文本大数据词云分析表明:第一,经济增长仍然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转型创新是未来的必由之路;第二,创新创业已经深入人心,创业对就业的拉动效益明显;第三,旅游消费越来越得到关注,旅游经济有可能成为未来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 第四,中国消费者的维权意识越来越高,对促进经济良性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罗薇薇)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