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步三个月在宁抢到50万用户 完成出行200万次

01.11.2015  13:06

  中国江苏网11月1日 10月31日早8点半,记者在南京奥体黄山路和牡丹江街交叉口用手机登陆Uber(优步),点击用车,1分钟后,一辆黑色丰田凯美瑞轿车停在记者面前。15分钟后,抵达目的地河西万达广场,显示车费13元,支付宝支付。经过3个月试运行,当天,全球首家通过智能手机APP实现一键实时叫车服务的美国优步宣布正式登陆南京。

  优步横空出世,3个月圈下50万乘客

  南京对专车需求到底有多大?优步南京总经理闻一龙提供了一组数据:优步3个月试运营,南京有50万注册乘客,10万注册司机,其中80%是兼职车主,累计完成市民出行需求超过200万次。从用车路线看,主要往返于地铁站与目的地之间,超过三分之一的行程开始或结束于小商铺,40%的行程开始或结束于公共交通不发达的地区。今年国庆“黄金周”,2.7万名外地优步用户在南京使用软件打车。

  这50万注册乘客,是优步硬生生从已有的专车市场上抢来的。可以说,优步的到来,让南京的专车市场格局再次发生了变化。

  优步CEO特拉维斯·卡兰尼克表示,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优步全球日行程业务量最大的10个城市中,4个位于中国,未来中国市场的前景可能远超美国。目前,优步中国平台上每天完成的行程数超过100万。今年年初,优步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只有1%,目前已经提升至35%。

  与滴滴快的乘客发出用车需求后,司机抢单不同,优步采用的是平台派单的形式。优步中国战略负责人柳甄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平台会将距离乘客最近的车辆派过去,提高司机接单效率,降低空驶率。

  滴滴出行经理时晓江介绍,滴滴出行旗下有专车、顺风车、代驾等业务,3年时间已经覆盖全国360个城市,注册用户2.5亿,平台上日均出行超过1000万单。业务更杂,业务量也更大,根据易观国际最近的数据显示,滴滴快的、优步和神州专车占据中国专车服务活跃用户覆盖率的前三名。但优步目前快速上升的势头,已经对滴滴快的形成了不小的压力。

  网约车深入人心,传统出租车“穷则思变

  上周交通运输部在江苏举行的新业态新模式典型案例调研会上,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交通主管部门不约而同谈到网络约租车。上海市交通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上海市统计局最新的市民意见调查结果显示,83.8%的打车市民表示愿意尝试约租车,也就是说网约车已经深入人心。

  滴滴出行在全国范围内推出的在线调研结果显示,每日专车的订单呈现出明显的峰谷,其中晚高峰17:00-19:00是最高峰,其次是早上7:00-9:00,与通勤高峰一致。从订单出行里程上看,5公里以内的专车订单占比39.6%,其次是5-10公里,占比34.9%,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加,订单量在减少,表明专车订单以上下班为主。网约车的快速扩张,最直接冲击的是城市传统出租车,南京发达旅游出租车公司和园新师傅抱怨:“这两年出租车不好开,长单子少了,都是起步价的短单子,以前预约接送机场的老客户,都转向高级的专车了。

  南京出租行业协会秘书长凌强坦言,其实网络预约出租汽车是出租车行业业务嫁接了互联网新技术,确实是出租汽车一种,只不过用车人的联络方式不同。不应该将出租车和网约车对立起来,应该认真思考出租车行业利用互联网更好地为服务对象服务。南京一年多来增加了3000多辆出租车,加上过去的9000多辆,再加上专车,车辆数成倍翻,但现在打车还是难。

  加强监管十分必要,一棍子打死不应该

  从互联网专车的出现,短短3年时间,市场基本被滴滴快的、优步、神州专车等资金雄厚的公司瓜分,这个市场已经成为国内外资本竞相布局的一场盛宴。但蓬勃的发展并不能掩盖身份“尴尬”的局面。

  交通运输部10月中旬就网约车新规面向社会征求意见,不管是“土和尚”滴滴快的,还是“洋和尚”优步,都绕不开目前大量私家车接入打车软件平台这个事实。滴滴快的有近七成的专车乘客是私家车主,近六成的专车乘客表示愿意尝试开专车。网约车新规对于私家车开专车,目前的态度基本是“一棍子打死”。率先在城市出行领域破题的“互联网+交通”到底何去何从?

  优步中国战略负责人柳甄对此作出正面回应:私家车直接进入专车不合适,应该取得相应的资质,并且由平台统一管理。东南大学交通法治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顾大松认为,互联网专车的快速发展,应该有所监管。

  在交通运输部的专题调研会上,江苏省交通部门相关负责人坦言,动动手指就能远程打车,高效互联“人车路”,服务触手可及,这就是智慧城市的出行模样。对于交通领域新生事物,应该思考是用“互联网+”还是“+互联网+”的思维来管理。

  10月初,滴滴快的拿到上海市交通委颁发的国内首张专车平台牌照,成为专车监管有益尝试。上海市交通委主任孙建平表示,大城市的交通管理从来都是世界性的难题,而当今移动互联网深刻影响交通领域,政府的服务和管理模式,也面临新的形势,上海在做的事情是一个非常创新的尝试,希望在约租车服务上寻找出一条新路径,希望专车和顶灯出租车、租赁车形成优势互补、和谐共处的新格局。本报记者吕妍

编辑: 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