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普遍存在产能过剩、研发创新能力不足问题

17.12.2015  11:03
          智能制造被列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我国在向智能制造的发展过程中,目前急需做的工作是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同时也要解决协同创新的短板,利用市场化力量,培育一批能做创新设计和验证的平台,打造一批服务性高科技企业,为广大企业的研发服务。   海尔的互联工厂、哈工大机器人集团的智慧工厂……这些已为业界耳熟能详的智能制造企业典型,无不昭示着智能制造的时代越来越近。   智能制造被列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中国在推进智能制造的过程中有自己的特殊性,比如工业3.0还未普及,因此要注重在发展智能制造中,分阶段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在日前举行的“海峡两岸工业发展与合作论坛”上,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    做好分类诊断   中国在向智能制造发展的过程中,不同阶段有着怎样不同的矛盾和问题?对此,中航工业信息技术中心首席顾问宁振波认为,我国目前急需做的工作是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但前提条件是要做好工业诊断分类,分清制造业中哪些要做2.0补课,哪些要做3.0普及,哪些要做4.0示范。   按照德国工业4.0的划分,工业1.0到4.0的主要特征分别是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和智能化。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卢秉恒比喻说,“如果不解决基础不强的问题却硬要把信息化强加上去,那就等于如虎添翼的‘翼’没有添在老虎身上”。   卢秉恒强调,中国制造目前在工业2.0和3.0上有很多需要补课的内容,比如汽车飞机的发动机和芯片、机器人的产业化和关键技术等。    变革生产方式   事实上,中国已经积极在为工业2.0和3.0补课。“在中国的16项重大科技专项中,有一项是高档数控机床,这就是对工业3.0的补充,目前已初见成效。”卢秉恒介绍说,比如,五轴联动的数控机床和数控系统,从做不了到产生重大突破,并开始走向产业化;其支撑500吨重的数控卧式加工中心,可以为飞机的结构件进行整体生产;大型的冲压生产线满足了国内需求,并占据国际市场30%到40%的份额,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也在采用;一些精密的卧式加工中心可以和国外的产品同台竞技……   “智能制造不仅是单一的新技术或者装备,而是制造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是生产方式的变革。”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特别顾问李东说,这个变革以智能工厂为载体,以数据流为基础,以互联网为支撑。   宁振波认为,智能制造是在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基础上,融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形成人、机、物相互交互深度融合的系统。“这不是简单的事情。”宁振波举例说,比如在复杂的制造业里,在锻造、铸造、电镀、焊接、装备等一系列生产过程中,每一个材料的形态随时发生变化,这个状态变化如果有一点掌握不住,产品的质量就不行。   “智能制造要从产品设计源头开始,包括智能化生产、智能化服务、智能化管理等整个智能制造体系。”宁振波说。    发挥市场优势   推动智能制造,各国有各国的优势。“比如,德国的优势是质量过硬、研发基础雄厚、工艺严谨,美国的优势是创新、高科技优势、汇集全球资源与精英。”卢秉恒认为,中国的优势则是庞大的内需市场、丰富的人力资源、完整的工业基础。   宁振波也指出,中国的智能制造转型有四大痛点,分别是工业文明的缺失、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单薄、挣快钱的投机思想、技能专家培养之痛。   “中国要解决协同创新的短板。”卢秉恒强调,要利用市场化的力量,培育一批能做创新设计和验证的平台,打造一批服务性高科技企业,来为广大中小企业甚至是大企业的研发服务。   “中国的企业现在往往是生产能力过剩,研发能力严重不足,要利用我们数量庞大的年轻大学生创新力量去补足企业创新的短板,让他们增强产品开发的能力,调整产品结构。”卢秉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