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句容企业勾结环保局人员 套骗环保补贴

29.12.2014  16:55

  拿了关停补贴却不关停,已经关停却还在虚报冒领补贴,甚至根本就不存在的企业也能拿到关停补贴。江苏省句容市检察院今年查处一起环保案件时,发现有部分企业勾结公职人员,骗取中央和省级环保补贴资金高达千万元。

环保案牵出巨额骗补案

  今年3月,江苏当地一家媒体报道,句容市一处饮用水水源地遭受化工厂硫酸污染。句容市检察院获得线索后,分析认为此案背后可能存在公职人员不作为等情况,随即展开调查。

  调查发现,污染企业负责人与句容市环保局环境监察大队负责人来往较为密切,存在权钱交易。办案人员随后讯问了这一污染企业的负责人,令办案人员没有想到的是,这名负责人不仅交代了贿赂环保工作人员的事实,还交代通过勾结公职人员,骗取中央和省级补贴达300万元的事实。

  更让办案人员吃惊的是,顺着这条线索,他们对句容市相关公职人员进行调查,竟发现这类骗补现象不只存在于这一家企业,而是涉及多个乡镇的多家企业,涉案人员也牵涉多个部门。

  句容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被套骗的补贴主要为中央关闭淘汰落后产能中小企业补贴资金和省级层面的太湖流域治理补贴资金。据估算,这些年句容市共获得此类补贴资金在2000万至3000万元之间,而被套骗的竟高达1000多万元。

三类作案手法

  这些企业究竟是如何套取国家补贴的?而公职人员又如何从中牟利?办案人员向记者做了深入的分析。

  从作案手法来看,主要有三种:一是自身经营不善企业倒闭,却冒充政策性关停套取补贴。办案人员介绍说,涉嫌污染句容饮用水水源地的那家污染企业负责人方某,就是利用亲友经营不善关闭的两家企业,通过虚构申报材料,再勾结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轻松套取约300万元补贴。

  二是虚假关停。申报时说要关停,拿到补贴后却不关停。办案人员发现,有四五家企业都是采取这一手段套骗补贴资金的。尽管这些企业很早就获得了补贴资金,但至今还在运行。

  三是虚构工厂套取补贴。案件查办中,一家名为“春光化工厂”的企业也获得了数十万元的补贴资金,然而查询工商登记却没有这一企业。深入调查才发现,原来当地有一家“春光日用品厂”,这个厂不在关停范围之内,也不符合补贴条件,相关公职人员就虚构了一个“春光化工厂”的名字,轻松骗补163万元。

骗补案件中涉案的公职人员居中牟利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

  一是成立中介机构收取“咨询费”。如涉及此案的句容市发改经信委相关人员,均以他人名义,先后共同出资设立两家工程咨询公司,专门提供“一条龙”造假服务,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咨询费”。

  二是相互勾结,利益均沾。办案人员介绍说,补贴申报虽涉及多个部门多个环节,但部分公职人员通过私下交往形成内部“小山头”,在权钱交易中,所得赃款也是利益均沾,致使审批监管形同虚设。

  三是通过中间人受贿。如他们常以“打招呼”的方式,主动把补贴资金项目信息透露给企业所在乡镇招商办,或企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由这些工作人员充当中间人与企业串通,待补助资金到位后,企业再通过中间人将行贿款交给相关公职人员。

提高补贴的透明度是关键

  近年,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和省级层面对政策性关停企业都加大了补贴力度。句容市检察院办案人员认为,此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暴露出来的问题应引起重视,建议加强此类补贴资金的管理。

  首先要增加补贴资金的知晓度。办案人员介绍说,这些基层公职人员之所以能吞噬补贴资金,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补贴资金运行不透明。这些补贴从何而来,如何发放,谁有资格获得,哪些企业申报获得了,企业职工不知晓,周边群众不知晓,甚至连相关的政府部门也不一定知晓,这就给腐败留下了空间。

  其次要严格申领程序,分散审批权限,形成制衡。句容市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说,申报材料大量造假,甚至根本不存在的企业也能领补贴,只要相关部门审批中稍加核查,即可发现存在的问题,但他们的审核往往流于形式。

  再次要强化后续监管,确保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办案人员介绍说,按照《中央财政关闭小企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补助资金应主要用于关闭企业职工安置等支出,但从案件查办的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未真正将资金主要用于职工安置等支出上,而是挪作他用,甚至用于行贿。(记者 朱国亮 孙彬)

编辑:枫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