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仪征古盐都老街遭拆迁 盐运文化面临缺失
地处江苏仪征东南长江边的十二圩老街,自汉代起至明、清时期均为全国盐运、漕运的要道,曾经是全国最大的盐运中转集散地,十二圩镇也成为中国历史上 唯一靠盐储存中转而迅速崛起的”盐都”。据史料记载,鼎盛时期,这条1000米左右的老街登记注册的商号有近500家,供应20万住民生活需求。
根据扬州市2013年1月17日通过的《扬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十二圩老街一直都处在仪征保护片区内。但记者历经半个月的走访调查后发 现,一方面文保部门反复向大众强调十二圩的历史文化价值,另一面相关部门却始终以十二圩留存下来的文物已不多,没有保护的必要,而将十二圩老街的整体保护 拒之门外。
“曾经作为中国盐运文化代表的十二圩,如今正在遭受文保部门的‘冷暴力’”当地学校的一名历史教师如此感叹。
文保部门“看不上”的老物件,文物贩子很青睐
1月22日上午,太阳出奇地好,江苏仪征十二圩老街上,前几日的积雪已渐渐化去,褐色的青石板路旁,依稀显露出各式各样拆迁后废弃下来的板砖、 石料、木条,有大有小,有完整的,也有不少残缺破败的。“随手捡一块都是一件文物,它们都有历史的。”说这话的是本地人彭毅,年过半百的他近年来一直在为 十二圩的保护奔走呼号。
据彭毅介绍,清朝时期作为“盐都”的十二圩老街功能齐全,设施完善,一直到北伐战争时老街还到处都是盐务商贾。至今这里仍然分布着数不胜数的历史遗迹,老宅古居星罗棋布,不少本地居民的家中依然藏有不少有历史的老物件。
彭毅带着记者来到老街东段的陆大哥家,他家藏有一块清代留存下来的湖南会馆石碑,之前很多文保志愿者都来看过,家中的婆婆也一直视为珍宝,盼着 有一天能亲手将石碑上交到博物馆保存。“你们来晚了,两天前石碑已经被文物贩子收走了,出了3000块钱。”陆大哥的回答让记者很是意外,“那么宝贝的东 西,怎么舍得?”记者追问。“是可惜了,但放家里碍事,大队上的人又不收,你说怎么办?””陆大哥显得有些无可奈何。
据陆大哥介绍,这几年很多文物贩子都会堂而皇之在老街上收东西,一来二去,不少文物贩子甚至跟村民成了朋友,村民如果在翻新房子或者翻地时发现了什么老物件,第一时间都都会想到这些文物贩子“朋友”。
屡遭拆迁,部分原住民无奈告别十二圩
2005年,当地政府专门成立了十二圩古镇保护办公室,并邀请河海大学参与制定保护性规划。为了凸显十二圩老街“九街十八巷”的特点,还特意在老街铺设了石板路。走在老街上,放眼望去,褐色的石板路,与弯曲的老街相互缠绕,颇有味道。不少外地游人看了都赞叹不已。
但当众人正翘首以盼十二圩老街重获新生的时候,规划保护一事却稀里糊涂地不了了之,自此再无下文。期间不少当地居民自发去文保部门咨询,也一无 所获。这以后,对于十二圩的保护,各方都是三缄其口。2010年,当地政府牵头修建了一条闽泰大道,彻底将老街斩成了东、西两段,“原来的老街蜿蜒曲折, 就像一条龙盘踞在江边,闽泰大道就像一把刀,把这条龙切成了两段。”72岁的任天宝老人说起这些就很气愤。
2013年4月,十二圩办事处又开始拆老街,美其名曰建公园。8月,在新闻媒体和文保专家的关注下,拆迁被叫停。12月,时任办事处主任的刘长 海卸任前,又悄然“公示”了一张规划图,根据这个规划图,此前已叫停但已签字尚未拆毁的老屋,2014年都被悄悄拆了,不少原住民因为拆迁等各种原因也无 奈告别了十二圩。
2015年5月,为了庆祝扬州建城2500年,仪征在十二圩建了盐文化馆。5月,“盐文化研讨会”在十二圩召开,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 中心主任、扬州规划总顾问阮仪三希望十二圩学习周庄、平遥的做法,做一个保护方案规划,但同年11月,十二圩再公示一张规划图,开始拆老街粮站、侉子街 等。
被拆的老街粮站现在成为大型商业开发项目同泰·汇富庄园二期项目,被拆除的许多老屋都是有年代的历史建筑,开发商取得文保部门的授权了吗?当地 很多老人对此很是疑惑。“我们的房子两证齐全,你现在付款,手续马上就能办下来。”得知记者的来意,同泰·汇富庄园售楼处工作人员说,他们一期销售即将结 束,剩余大概十几套,二期已在计划当中,目前正在进行拆迁工作。
对于销售商的说法,仪征市文化局文物科朱科长表示了认可。他说,这些商业住宅在建之前经过了文保部门的审核,取得了合法手续。不过,记者在扬州市房管局官网上查询该房产的相关信息时,却始终查询不到,截至记者发稿时,扬州房管局也未对此做出回应。
仪征“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到,“围绕漕运、盐运文化,规划建设十二圩老街、淮盐总栈旧址,展示盐运中心风貌”,而“十二五”已经结束,十二圩 展示的是一个更为破败的十二圩老街和崭新的同泰·汇富庄园。据彭毅个人统计的数据,仅2010年-2015年短短五年,老街先后被拆300多米,参照老街 的总长度,300多米不是个小数。
“很多被毁掉的历史建筑,既不是文物保护单位,也不是被评定的受法律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个矛盾,或者说是一个法律的真空地带。” 文保志愿者胡林生认为,目前还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来遏制城市过度开发,只是笼统地说政府应该承担保护文物的义务,但没有说如果不承担会有怎样的结果。
“十二圩是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有很高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仪征市博物馆馆长刘勤表示,早在2007年,仪征市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文保 工作者就到十二圩进行过全面考察,由于当地老百姓不重视,当时十二圩保存完好的历史建筑仅存两淮盐务总栈、盐运码头等为数不多的几个点,包括民居以及其他 一些历史建筑破坏都比较严重,已经不具备认定为历史街区的申报标准了。
对此,仪征市文化局朱科长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因为十二圩历史建筑损毁较大,遗留下来的完整建筑已经不多,现在的遗址点也较少,因此,十二圩作为历史街区进行整体保护价值已经不大。
记者通过多方查询,在国家文物局官网发现了一份发布时间为2010年1月4日的“仪征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情况汇报”,这份情况汇报显示, 仪扬运河及其沿线的十二圩古镇、南门大码头历史街区明确为仪征市新型文化遗产品类的代表。这与文保部门刘勤等人的表述存在出入,同时也是彭毅等文保志愿者 最大的底气所在。
“现在的十二圩虽然原来因盐兴市的繁荣已时过境迁,但那时的街市格局、街巷肌理以及一些残留的遗迹还依稀可见。”对于十二圩的保护,阮仪三认 为,首先要盘清家底,再看如何利用,列个清单,不仅看保存完好的,也包括有遗迹遗址还可以恢复的,同时还要保护好当地的原住民。原住民是街区的根,他们是 所有历史文化的载体和传承者,没有一定数量的原住民,街区建筑保护得再好也是空洞的。
对于十二圩颇有研究的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薛平则提出了恢复性保护和抢救性保护的双重举措,也就是尽可能在保持原来古街巷格局的基础上,采取恢复性保护的措施,按照老屋老街原始样式进行复建,重现老街风貌,对于一些即将损毁的历史建筑,则采取抢救性保护措施。
薛平认为,十二圩要保护,不仅仅是一个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如果真的因为历史建筑的缺失,就放弃了保护“盐都”十二圩,让其自生自灭,可能会造成一种中国盐文化上的缺失,那样损失会更大。
2015年11月,国务院正式通过了扬州城市规划,对于不少老街原住民来说,这似乎是老街能重现往日风采的救命稻草,但彭毅并不乐观:“新规精 神落实到十二圩估计至少需一年时间,按照现在的趋势,到那时再去保护,可能就像文保部门说的无物可保了。”在他看来,十二圩老街的去留又到了一个岔口,这 或许是决定命运的最后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