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以生态特色为引领全力实现农业转型升级新跨越
23.12.2014 14:30
本文来源: 农业委员会
一、宿迁农业已经走在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宿迁农业不断放大生态优势,不断壮大特色产业,以“生态特色”为主要标志的宿迁现代高效农业发展道路正逐步形成。
(一)产业基础不断巩固。
总量基础——2014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4亿元、增加值25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27%和4.58%。
设施基础——全市累计建成设施农业面积132.9万亩,占耕地面积比重达20.53%;累计建成设施渔业面积22.55万亩,占可养殖水面的25.68%;累计建成省级现代农(渔)业产业园区8个,总面积26.2万亩;累计创建永久性蔬菜基地8个,已建成面积5.49万亩。
经营基础——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4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35家;家庭农场达4695家,居全省首位。
(二)特色产业崭露头角。全市农业产业在优化集聚中不断提升,形成了绿色稻米、设施蔬菜、花卉苗木、特色水产、优质畜禽、杨树等六大特色主导产业。
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丰”,2014年全市粮食实现单产452.6公斤、总产412.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67%、9.92%。其中,小麦实现单产386公斤、总产161.2万吨,创历史新高,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蔬菜瓜果——蔬菜、食用菌、瓜果年总产达610万吨,其中,食用菌种植面积居全省首位。
规模畜禽——全市年出栏肉鸡1.8亿羽,排名全省第2位;存栏奶牛3.6万头,排名全省第2位;年出栏生猪532万头,排名全省第3位,生猪大中型规模养殖比重达66%,位居全省首位。
优质水产——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109.72万亩,年产量超26万吨,淡水养殖规模位列全省第三,河蟹出口连续8年居全省首位。
花卉苗木——全市花卉种植总面积达47.5万亩,居全省首位。
杨树——全市共有以意杨为主的木材成片林24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1500万立方米,杨树总株数达2亿株,均居全省首位。
(三)特色板块初具雏形。大力培育区域特色主导产业,促进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不断向优势核心区域聚集,已发展形成沭阳县花木、水禽,泗阳县食用菌、生猪,泗洪县水产、奶牛,宿豫区肉鸡,宿城区蔬菜等区域特色板块。
沭阳县花木产业:全县花木种植总面积达42万亩,位居全省县级第一位,年销售额突破30亿元大关。建设享誉海内外的沭阳花木大世界、沭阳国际花木城等花木市场。全县常年利用网络营销花木人员达3万多人,是全国花木网络营销的强县之一。
泗阳县食用菌产业: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达1700万平方米,主要分布于245省道沿线,拥有工厂化食用菌企业12家,日产鲜菇220吨,被评为全国20个食用菌产业化发展示范县之一。
泗洪县水产业:全县渔业拥有1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水集团,2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成省级现代渔业产业园区1个,精品园2个。全县河蟹养殖面积26万亩,占养殖总面积的98%,建成万亩河蟹出口示范基地2个,9家企业拥有自主出口权,其中3家企业获得河蟹输台资质,预计2014年河蟹出口达1500万美元,连续8年居全省首位。
宿豫区肉鸡产业:全区肉鸡年出栏量达1亿羽,荣获全省同类优势特色产业第一名,成为全省唯一肉鸡产业基地。该区已建成集“种禽养殖—苗禽孵化—饲料生产—肉禽养殖—肉禽分割—熟食加工—有机肥生产”为一体的完整产业化链条,带动6万多人从事肉鸡养殖、加工及物流配送,实现农民人均增收800多元以上。
宿城区蔬菜产业:全区蔬菜种植面积25.8万亩,年产量56.2万吨,规划建设1个万亩永久性蔬菜基地,拥有江苏绿港、天健食用菌等知名蔬菜生产企业。
(四)特色产品影响渐显。全市培育形成八集花生、泗洪大闸蟹等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地方特色品牌农产品。目前,全市注册各类农产品商标1021件,其中,获批中国驰名商标2件(玖久丝绸、龙嫂米线),江苏省著名商标31件,市知名商标86件;获批省级名牌农产品39件,市级名牌农产品80件;获批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八集花生、泗洪大米),通过“三品”认证农产品884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683个、绿色食品196个、有机农产品5个,全市累计认定“三品”基地面积590万亩,占耕地面积91.05%,居全省首位。
二、宿迁农业在前行道路上面临着困惑
尽管宿迁已经摸索出一条以生态、特色为引领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但深度剖析宿迁农业发展现状,还有一些困惑亟待破解,集中表现在“产业集聚度、品牌知名度、服务健全度”三个度不够。
一是特色产业集聚度不够。从特色板块上看——厚度不够,“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尚未完全形成。以规模畜牧业为例,除宿豫区肉鸡外,其他县区主导产业、主养品种不清晰,不同产业相互交织,同质产业缺乏统一规划、统一布局,产业集中不够、产业规模不够,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发展。从特色产品上看——纯度不够,“插花田”现象普遍存在,产品规模效应不明显。例如,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蔡乡万亩永久性蔬菜基地内,种植了10多个蔬菜品种,但可以支持大型货运规模化采购的仅有茄子和芹菜两个品种。从产业链延伸上看——关联度不够,“产、供、销”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尚未普遍推广,农业龙头企业、经纪人与农户只是一种松散的买卖关系,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订单经营”关系,没有建立牢靠可信的利益连接机制,产销环节紧密度不够、关联度不高。
二是特色产品品牌知名度不够。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我市农业仅有的2个中国驰名商标(玖久丝绸、龙嫂米线)均为加工产品,初级农产品则多为省级名牌、市级名牌。例如,全市大闸蟹拥有“金水牌”、“佳健”牌等4个省级名牌,但其知名度与“阳澄湖大闸蟹”相距甚远,即使与“固城湖大闸蟹”、“红膏大闸蟹”相比也有一定差距。产品品质有待提升,宿迁优质农产品叫好难叫座。例如,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均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但其生产出的大米与东北大米相比,无论是市场认可度,还是叫卖度都有明显差距。质量监管能力有待提升。由于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不完善,导致宿迁优质农产品很难进入全国知名大超市、大市场。
三是农业服务保障体系健全度不够。农技推广硬件设施不足,全市乡镇农技站、兽医站、农产品监管站等硬件设施尚未全部建设到位。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滞后,没有解决好农技推广服务变“最后一公里”为“最厚一公里”的问题。社会化服务体系尚未形成,市场化社会服务力量尚未壮大,改革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群众认可信任程度不够,支撑保障能力不足。
三、宿迁农业沿着生态特色道路大步前行
站在全国看宿迁,从东北五常大米、山东寿光蔬菜、湖北潜江小龙虾等现代农业发展典型看,有特色才有市场竞争优势;站在宿迁看宿迁,宿迁农业最大的发展优势就是紧扣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只有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才能形成差异化竞争;站在时代看宿迁,新常态下实现宿迁农业转型升级最重要的是以改革促创新,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发展方式创新。因此,下一步宿迁农业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密联系宿迁优势,结合自身实际,重点做好三篇文章:
(一)以特色来集聚产业,做好产业集群大文章,实现转型发展。
1.推进特色产业集聚。围绕绿色稻米、设施蔬菜、花卉苗木、特色水产、规模畜禽等特色主导产业,通过集群发展方式,实现特色产业空间发展上三大布局:市级层面要加强产业发展规划,构建特色主导产业带;县级层面上,在全市特色产业布局规划基础上,精选出1-2个主导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发展;乡镇层面上,通过整村连片推进的方式,推进特色农产品生产的集群发展。
2.推进特色产品集聚。通过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精品园(标准园)、示范基地等载体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特色产品集聚。例如,渔业重点做好“一只蟹”文章,以品牌突破、外向带动推动河蟹产业发展,昂起渔业发展龙头;畜牧业重点做好“一块肉”文章,推进生猪、肉鸡、水禽等养殖、加工业发展,努力建设肉类生产加工优势产区;苗木花卉重点打造“沭阳一枝花”文章,继续做大做强沭阳县花卉产业;蔬菜产业做好“一棵菜”文章,推动食用菌产业等优势产品规模化、集群式发展。
3.推进特色产业的“接二连三”。在做强一产的基础上,推进特色产业的“接二连三”。推进特色产业向加工业延伸,引导扶持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推动农产品实现精深加工,做足“二产”文章;推进特色产业向休闲农业延伸,大力发展智能观光农业区、田园采摘农业区和休闲垂钓农业区,努力实现变“盆景”为“风景”、变“园区”为“景区”;推进特色产品向网络销售、精品展示销售延伸,强化品牌农产品精品展示街建设,利用淘宝、京东拍拍网、宿迁商城等线上资源,努力提升全市农产品销售份额,搞活“三产”经济。
(二)以生态来唱响品牌,做好品牌建设大文章,实现绿色发展。
1.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一是提倡农产品带牌生产、带标销售,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品牌意识。二是提升品牌,现有品牌要不断向上攀升,市级创建省级,省级创建国家级,提高品牌的整体影响力。三是提振特色主导品牌,每个产业筛选出1-2个品牌,集中政府、社会、经营主体、市场的力量共同打造名牌产品,打造区域性驰名商标、市场上热卖品牌。
2.提升农产品品质。加强农产品良种、良法推广。重点推广市场需求大、品质性状好的优质品种,重点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快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制定落实最严格的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
3.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一是建立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体系,强化以乡镇监管员、村级协管员和企业内检员为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认真落实“一对一”监管模式。二是建立从生产到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进一步推进“市级农产品质量监管网”和县、乡级接入点建设。三是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投入品检查和农产品检测体系,强化饲料、农药等投入品检查力度,全面开展农产品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全力呵护好宿迁农业的社会信誉和“生态”口碑。
(三)以改革来促进创新,做好改革创新大文章,实现创新发展。
1.大力推进农技推广体系创新。加强农技推广平台建设,加快“五有”乡镇农服中心、“五有”乡镇畜牧兽医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12316等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达标运转;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农业“三新”成果进农户、到田头,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业产出率;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加强业务技能培训,探索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激励机制,提升农技服务效率。
2.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加快制定出台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按照政府为主导、市场为主体的思路,积极整合各类资源,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结合全市社会组织发展改革进程,培育和支持农业行业协会发挥自身优势,参与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力争打造3-5个在苏北有位置、全省有影响的协会,培育一批对全市农业产业发展有服务力、有带动力的社会组织。
3.大力推进农业系统职能转变。减少行政审批,推进“双资”去行政化改革,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做到该管的管好、管到位,该放的放活、放到位。探索农业联合执法,集中农业执法支队、动物卫生监督所、渔政执法支队三支执法队伍力量,努力形成“合纵连横”的协同工作机制。推进农业行政由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加强农业系统政行风建设,大力开展办群众所需,让群众满意;解基层所忧,让基层满意;帮企业所急,让企业满意的“三满意”活动,积极创建群众满意的“为农服务”品牌。
本文来源: 农业委员会
23.12.2014 14:30
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