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奋斗姿态致敬革命先辈
历史:1945年4月,叶飞将军率部南下苏浙军区,途经靖江过江南下,叶飞将军在生祠镇红英村文昌宫旁的小屋里作短暂驻留。这里也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3军渡江粮站粮食供应基地。现在是“靖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生祠镇红英村项家圩埭头,有三间平房,这是1945年叶飞将军率部南下途经驻留之地。记者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绕转了一条条乡村小路找到了这里。
房屋地处靖江西片老岸和沙上的交汇处,位于横港、夹港之间,为三间小屋,外墙白色。外墙上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靖江市文物保护单位”“1945年叶飞将军率部南下途经驻留之地”。瓦房周边道路平坦且水系发达,是当年过江南下的便捷通道,有临江码头在南边不远处搭建起来。
今年82岁的陆敏修老人,从小生活在附近的獟狮埭。在他的记忆中,新四军就曾在此增建码头,运送战备物资和战斗人员。这间小瓦房是当年码头附近极为少见的民宅。
据史料记载,抗日战争期间,为配合美国盟军在浙江沿海登陆,新四军第一师主力由苏中根据地南下,会同第16旅执行发展苏浙皖边区的任务,并根据战局演变,进一步向东南地区发展。1944年12月至1945年4月,粟裕、叶飞先后率新四军一师部分主力南下浙北长兴,成立苏浙军区。叶飞率领部队途经靖江过江南下,在此作短暂驻军停留。此后,这批部队在南进途中积极打击日军、伪军,粉碎其多次扫荡,开辟了莫干山区。
陆敏修告诉记者,曾经有一位老人独自居住在这座瓦房内,多年来守护着这座历史文物,直至生命尽头。他曾听这位老人讲过其童年所见:两百余马匹在半个月内陆续前来,马背上驮着枪炮和物资,军队与马匹同行,行军雷厉风行,安营扎寨只为短暂休整,妥善地将人员、装备运送出码头。这间瓦房接待过不少前来问询、借用工具的战士,他听说这是粟裕、叶飞的部队。此地也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23军渡江粮站粮食供应基地,支援了渡江战役。
岁月无声,历史有情。今天,在这块红色土地上,依靠红色文化引领,红英村各项事业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如今,瓦房不再是当年该地独一无二的民居,现代化的小楼、厂房在其四周拔地而起,硬质路面铺到房前,横港从屋南改道至屋北。
红英村党总支副书记孙红滨是土生土长的红英村人,这些年来,他对红英村的变化印象深刻。他说,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红英村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呈现出村域经济飞速发展、基础设施完善、村民生活改善、村容村貌改观、社会和谐稳定的新气象,当年革命先辈们梦寐以求的理想成为了现实。目前,红英村内95%的土地被种养殖大户承包,进行稻麦种植。勤劳善良的红英村人也因地制宜,探索出符合自己村庄条件的致富道路,养殖螃蟹、培育蟹苗、稻虾套种等成为了老百姓发家致富的好途径。
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红英村吸引了12家企业落户,形成了铸造泵阀配件、漆刷绒、冶金设备等支柱产业,安置本村劳动力近300名。2018年,红英村工业产值达到8000万元,一跃成为生祠镇“工业经济先进村”。
一座座质朴的农家小院、一片片肥沃的耕田、一畦畦油绿的蔬菜,都在展示着红英村的美丽。面对未来,红英村党员干部将继续守护这份关于英雄的永恒记忆,立足红英村实际情况,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建设,扎扎实实推动乡村振兴,让村民们过得越来越安心、舒心、放心。 上图为1945年叶飞将军率部南下途经驻留之地。
盛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