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起二级以上医院门诊禁“打点滴”急诊如何应急?
7月1日,感冒发烧3天的朱玉来到泰州市人民医院门诊就诊。朱玉说,以往到医院挂上几瓶水就能压下去,可这次他没能如愿,“门诊不给挂水了。”接诊的医生指着电脑上的提示告诉他:仅允许急诊或儿科的病人,才能进行抗生素注射或输液。由于病情较重,医生给他转到急诊,交由急诊医生诊断后,进行治疗。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曾经,这是临床上的一个基本原则。但现实中,次序倒了过来。只要病人有感染指征,“三素一汤”(抗生素、维生素、激素+生理盐水)就成了医生标准治疗方案。有关资料显示,2013年我国抗生素使用量达16.2万吨,约占世界用量的一半,人均使用量是西方国家的5-8倍。这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耐药性超级细菌不断出现,将来面临无抗生素可用的威胁,同时还造成医药资源的极大浪费。据了解,随着对抗生素滥用危害认识的深入,近年来专家关于在门诊减少、禁用抗生素的呼声逐年提高。
从今年7月1日起,这种动辄在门诊“挂个水”的看病方式在我省不可行了:全省460多家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到2016年底前,全省二级以上医院(除儿童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液。
为何儿童医院和社区医院要保留门诊输液?“儿童疾病本身的一些特点,也不宜全面停止门诊输液。”泰州市人民医院医务科科长陈铭说。尽管如此,该院也对儿科医生提出了要求,不停止门诊输液,不代表不控制门诊输液。对患儿要从病情考虑,输液能减少的要减少,特别要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据省卫计委医政医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取消门诊输液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一刀切。保留儿童医院和二级以下医院门诊输液,是因为施行一项新政,通常会先选择相对容易实施的人群,儿科是“哑科”,医护人员多数时候无法和患儿直接沟通,且患儿病情发展相对较快,因此暂时缓一缓。而社区有大量老年慢性病患者,有老慢支等感染性疾病的确需要大输液。
1日早上近8点,南京市雨花台区金地自在城雨花明润诊所,肖雷抱着两岁半的女儿南南前来就诊。“夜里突然发高烧,虽然吃了退烧药,但早上7点左右,体温又一度上升到近40。”肖雷告诉出诊的杨医师。杨医师在做了一些初步的检查后,没有建议给孩子输液,而是给开了一剂退烧针,还有小儿热速清颗粒之类的药品。“减少输液应该是对的,但一刀切取消门诊输液的做法有点武断,毕竟是否输液关键取决于具体的病情,医生的专业判断。”肖雷说,还有一个问题,一旦取消医院的输液,那么有输液需求的患者是不是都会集中到社区医院和私人诊所,又能否达到减少输液的目的呢?
“基层医院不在取消输液考核之列,并不意味着在大医院不能输液的病人就可以到基层医院去输液。”南京市卫计委基妇处处长刘奇志表示,和大医院一样,基层医院也同样要严控抗生素的使用。今后,南京市卫计委将对基层医院抗生素的使用率、使用强度进行严格监管。刘奇志表示,实际上我国治理抗生素滥用问题已经有好几年了,全国各地就有很多医院开始停止门诊输液,浙江省前年就在医院门诊实行禁抗输液了。
从国家层面讲,这几年对抗生素的使用管理越来越严,使用量在二、三级医院逐年减少。南京市卫计委药政处金有生处长介绍,十多年前,手术无论大小100%都使用抗生素。如今,南京二、三级医院门诊抗生素处方比降至15.9%,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率降至48%,一类手术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比例降到29%。所有指标均低于国家卫计委标准。省人民医院近年来也陆续取消了门诊抗生素输液。省中医院从2013年开始实施门诊不进行抗生素输液。
挂水需要到急诊或者住院,会不会加剧看病难?省中医院的相关人员告诉记者,从患者角度来说,如果需要挂水,患者需要从门诊再跑到急诊,需要再给急诊医生看一次。但从长远来看,控制了抗生素的滥用,这其实也是给门诊医生设立了一道“坎”,从长远和大环境来说,这是利好的。
“很多时候,并不是医生要给患者输液,而是患者主动要求,认为输液好得快。如果医生不同意,他们甚至会与医生发生争吵。”南京市第一医院门诊部主任王军说。减少抗生素滥用一方面要严管医生的处方。另一方面要引导、教育老百姓,让民众认识到滥用抗生素危害,不主动要求医生使用抗生素。这一点,在农村尤为必要。
取消门诊输液,是一次重大医疗纠偏。然而,要改变长期痼疾,又绝非易事。省卫生法学会副会长胡晓翔认为,大医院取消普通门诊输液,基层机构的用药品种是否能满足需求、医疗服务能力能否跟上等都面临考验。他同时表示,取消门诊输液后,会有相当一部分患者为避免就诊不方便直接奔向急诊挂号,这需要大医院严格把握急诊指征,让急诊真正发挥急诊的效用。
本报记者仲崇山 颜云霞 赵晓勇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