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林大学城转型“科学城” 探索科教产业化新路

11.02.2015  11:37
        新华网南京2月10日电(记者孙彬)面对发展瓶颈,南京仙林“大学城”抓住机遇,主动向“科学城”转型,积极探索科教产业化新路。高校、政府和企业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寻求大学城未来的发展方向,实现多方共赢。

        --“大学城”面临发展瓶颈 转型“科学城”迫在眉睫

        大学城是以教学为主的高校的集聚,而科学城不仅有教学,还包括科研、生产和生活。大学城与科学城虽一字之差,实质意义却有很大差别。

        南京仙林大学城管委会主任黎辉说,自2002年开建以来,南京仙林大学城已成为南京“一城三区”城市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完成投入500多亿元,建成区达47平方公里,成为江苏省科教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大学城入驻南京大学等12所高校、在校师生近20万人、高校科技资源约占全省高校总量的15%。

        然而仙林大学城一批批的人才来了又去,学生毕业后去别处就业,仙林始终缺乏留住人才的有力抓手。在仙林大学城周边,鲜有高科技企业能提供工作岗位,因而聚集的高科技人才有限。如今的仙林大学城已基本完成了大学集聚的任务,科研力量强大,但学校缺乏与企业的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难以第一时间应用到生产当中,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像仙林大学城一样,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各地大学城进入成熟期,但普遍面临发展瓶颈,转型已迫在眉睫。一是各大学城把该引的大学基本都引来了,随着“扩招潮”的退去,在校师生规模难以进一步扩大。二是大学城普遍面临空间发展问题,无论是产业选择还是腾挪空间都极其有限。三是延续多年的“划块地、建座城、引高校、扩招生”的大学城发展之路已难以为继。

        如何实现仙林大学城的可持续发展,引起了南京市的高度重视。栖霞区委书记、南京仙林大学城管委会工委书记臧正金说,2012年4月,南京市出台《关于加快仙林大学城向仙林科技城转型提升的意见》,力图破解这一难题。

        当下是大学城向科学城转型的关键期,从大学城转型科学城,虽一字之差,但已经成为国内各大学城未来发展的共同方向。黎辉认为,仙林大学城已经完成了大学聚集的目标,转变为科学城之后必将释放巨大的吸附力,一批新兴企业会像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仙林将吸引越来越多的科技创业人才,来自政府职能部门和金融机构的专业团队亦会如潮般涌向这里。

        --借鉴“斯坦福经验” 盘活大学城资源

        当前大学城的根本问题是各个学校之间各自为政,没有真正实现优势互补,没有实现产学研无缝对接。没有产业化的科研是没有前途的,必须寻找一种合适的转型方向。

        “大学城面临的最大课题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硅谷经验是大学城转型的成功案例。“斯坦福经验”的核心是不断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成为硅谷的人才摇篮。南京市社科院院长叶南客认为,只有将密集的创新要素与产业发展对接起来,才能盘活相对稀缺的空间资源和大学城的优势资源,实现大学城的转型发展。

        对此,南京仙林大学城提出,到2015年科技服务业占现代服务业比重达70%以上,集聚高层次人才5万人以上,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以上。计划到2020年,建成创新体系基本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创新投入、创新应用、创新成效、创新环境等位居国内领先水平、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化开放式创新型的科学新城。

        黎辉说,为实现这一目标,南京提出坚持三大基本原则:

        一是人才引领。把人才资源作为仙林科学城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作为仙林科学城建设的根本途径,集聚一大批国际化领军型创业创新人才,加快推动知识资源、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优势。

        二是开放融合。充分发挥仙林科学城发展联盟、仙林大学城本科高校教学联盟等组织的作用,构建开放式创业创新体系,加强国际国内科学研究合作交流,促进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等多方互动交融、协同发展。

        三是创新驱动。以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为内在动力和主导力量,建设一批创业型大学、科技创新载体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和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把仙林科学城建成以创新驱动为显著特征的科学城。

        --大学、企业和政府协同创新 实现多方共赢

        南京仙林科学城内12所高校已成立发展联盟,提出集聚各校资源,打造未来辐射拉动整个地区发展的集成地、枢纽站和动力源。从大学城内的高校联盟到各大学城间的发展联盟,将国内科教资源联接成一张网,相信将发挥出协同创新的巨大能量。

        南京大学原党委书记洪银兴认为,大学城的实质就是对大学资源的整合、集中开发和转化利用,其中资源整合的主体是政府,转化利用的主体是企业,缺一不可。以仙林大学城为例,南京栖霞区正打造“一城三圈”——高校负责科学创新圈,政府建设创业孵化圈,企业打造产业发展圈。他表示,这种协同创新将促进大学、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分工合作,形成合力,从而真正发挥“大学城效应”,开创区域科技创业和产业创新的绿色发展之路,实现大学城向科学城的转变。

        黎辉表示,仙林大学城将聚焦“人才第一资源、教育第一基础、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充分放大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政策效应,充分释放仙林地区科教、人才、产业等资源能量,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深化产学研合作为重点,着力打造创新力强的校园、竞争力强的智园、影响力强的生态园、凝聚力强的家园,实现“四园”同创、融合发展。

        为了实现转型发展的目标,南京将强化仙林科学城建设的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仙林科学城建设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对科学城建设发展重大事项进行研究决策、组织部署和总体协调。二是完善和落实规划,严格落实并加快实施仙林新市区80平方公里统一规划,对科学城空间布局及产业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升级。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延续并进一步完善市政府给予仙林大学城的相关政策。

        黎辉表示,仙林大学城管委会以创建国家大学科技园为抓手,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让已集聚的高校科研资源释放更大的能量,有力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升级,实现从大学城到科技城的战略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