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出自己的“爱”,记着别人的“好”
——记“最美志愿者”高雁
最美人物
3月17日,扬州江都区小艳子志愿者协会会长高雁被授予江苏“最美志愿者”称号。一个月前她刚获得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单位授予的“全国最美志愿者”荣誉称号。颁奖会上,11岁的帮扶对象(现在成了协会最小志愿者)赵可欣送上了一幅“艳子”阿姨带她去春游的彩笔画,表达了希望和“艳子”阿姨永远在一起的心愿。这让才做了息肉手术的高雁哽咽得更加说不出话来。“是幸福,是被接纳的幸福。”走下台的高雁沙哑着告诉记者。
自2004年开始公益事业,10年间由高雁创办的小艳子志愿者协会先后帮扶了上千人。其中高雁直接帮扶的人就达100多人。协会发展到500多人,年龄最大的102岁。高雁的微信群里有3000多人。
对高雁来说,志愿公益的初衷是表达自己感恩社会最直接的“方便贴”。她自小家庭十分贫困,15岁时外出打工,又因机器故障导致右手四级伤残。2014年3月,高雁被诊断出“癌细胞病变”,她决定捐出遗体,最后一次献爱心。好在复查时确诊为癌症早期,成功切除了癌变组织。
然而命运多舛的她总记得别人对她点点滴滴的好:“15岁离家远行,渡船上碰到两位好心人,一路把我护送到上海,还帮助找了一份工作;19岁时,外出钱包被偷,毫不相识的路人给了我50元;在上海打工,一起工作的姐姐们手把手教我学手艺;我在苏北人民医院动手术,50多位志愿者来看我……后来我成立协会,想起一位一直记在心里的姐姐,大冷天她总是把被子让给我盖,我就用她的名字作为协会的名称。”
50块钱纳一天鞋底曾经是赵可欣母女二人仅有的家庭收入。11岁的赵可欣幼年丧父,家庭贫困,非常自卑,平时几乎不说话,以致会被人误为“小哑巴”。高雁至今还记得第一次到小可欣家里,小可欣守着一台没有图像只有声音的电视机在“听电视”!那场景坚定了高雁要把这对母女“救”出困境的信念。节假日总把小可欣接到家里来,带她去春游、去北京看天安门,安排可欣妈妈在自己的小家政服务公司工作。可欣在“艳子”阿姨的爱心关怀下,逐渐走出了心灵阴霾,如今已成长为小艳子志愿者协会的一名活跃分子,经常跟着大家到敬老院为老人们唱歌跳舞。“爷爷奶奶们很喜欢我,都夸我是个小天使。”伶牙俐齿的小可欣高兴地告诉记者。2015年小可欣还被评为“扬州自强不息好少年”。
“被别人帮助,是一种幸运;帮助别人,更是一种快乐。”这是高雁刚从事公益事业的一句志愿者宣言,也一直是这些年她的真实感受。江都麾村的余学宏高位截瘫,妻子离家,所有重担都落在了80多岁的老母亲身上。每年收割稻子,高雁总是准时来帮忙,老人不好意思地说“真是难为你啊”。高雁安慰老人:“一家人别说两家话。”她担心余学宏腿上的褥疮复发冬天再忙也要来探望。还和志愿者们一起努力,为余学宏送来电脑并手把手教他使用,为他争取到优惠的网费帮助他通过网络成功创业。儿子余乾在高雁的关心下也不再厌学自卑,一取得好成绩第一个电话就要打给“艳子妈妈”报喜。今年春节,当初情绪低落得“只想死”的余学宏围着高雁送来的红围巾,说:“这真是个温暖的冬天。”
今年的情人节,高雁带领大家连续第7年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上街售卖玫瑰花,筹到的善款最终帮助到了60个孩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种奉献公益的快乐,在志愿者协会的每个成员身上都能感受到。陈兵,协会副会长。这个42岁的油漆工眼睛里透着一股孩童般的天真,“志愿就是我的业余爱好。”
如今,成长中的小艳子志愿者协会也开始有意识让志愿活动项目化。从一个被帮扶对象成长为一名志愿者队伍的带头人,高雁欢喜地看到了自己的公益队伍越来越壮大,更高兴地看到这些被助者和自己一样成长为助人者。7本厚厚的捐赠本清晰记载着协会每一笔善款的汇入和转出。
本报记者汪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