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网红胜似网红,上千微信好友80%是患者

29.05.2016  08:47

  苏大附一院风湿科病房里,正在忙碌的王鸣军。

  “又病倒了,赶紧补液,明天还要上班。其实医生很辛苦,昨周日门诊,天不亮就起床了……”近日,一条医生的微信截图在朋友圈里火了。昨天,扬子晚报记者得知,这是苏州一位医生——苏大附一院风湿科副主任医师王鸣军的微信截图。在他的1000多个微信朋友里,80%都是他来自天南海北的患者。他随便一条微信,就能引来数百个点赞和评论。实习生陈颖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薛马义

  患者变“铁粉”点赞动辄数百

  昨天,在苏大附一院风湿科病房里,扬子晚报记者见到了正在忙碌的王鸣军。据王鸣军介绍,这条微信是他5月23日晚上7:42左右发出的。当时他刚从医院下班回到家中,身体极度疲惫,感觉撑不住了,就让身为护士的妻子给他挂水“疗伤”。

  “一直在忙碌,每周日都是我值门诊,从早晨6点来钟就开始看病,到周一身体就吃不消了,晚上赶紧就让我爱人给我挂点水。想到最近伤医事件蛮多的,心里蛮感慨,就随手发了一下。没想到就被同事朋友和患者截图转发了。

  扬子晚报记者看到,在他的这条微信后面,引来80多个点赞和200多条留言。“其实这个也没什么。我在朋友圈发的每条微信,差不多每次都会有这么多的留言和点赞。”在采访中,扬子晚报记者得知,王鸣军的微信里有1059位好友,80%左右都是患者。而这些患者都是他从医十多年慢慢积累起来的,换句话说,都是他的铁粉,对他微信的每一条状况都很关注。而每次遇到陌生人加他微信,他一般都不会拒绝。“那些陌生人大多数是患者的病友、朋友或者同事,都是患病朋友等推荐过来的病人,他们信任我,我就更不能拒绝他们了。

  A “研究”取号机,让病人门诊还没开就能看上病

  为什么希望早点为病人看病?他说——

  “早点检查,早出结果,早点诊断,对症治疗,这样很多外地患者基本上就能做到当天来回了。

  从王鸣军在微信中所拍医院的出诊记录中,可以清楚看到,他在上周日门诊值班时,登录医院的门诊系统是6点28分,接诊第一位病人的时间是6点34分,到了6点59分,已看完了5位病人。而此时,医院实际上还没有正式开门接诊。

  据苏大附一院党办主任黄恺文介绍,他们每天的门诊开诊时间,和很多医院差不多,即每天早晨7点左右开始挂号。而王鸣军医生的病人之所以能提前取号看病,后来据他们了解,这是因为医院门诊部有几台自动挂号机,只要病人提前一天在网上预约专家号,就可以在第二天一早在自动挂号机上取号看病。“我们医院有很多自动挂号机,能提前自动取号的只有少数几部。但这些只有王鸣军知道。

  “我事先肯定对这个有过‘研究’。”而他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早点给他的病人看病。王鸣军告诉扬子晚报记者,风湿病有些特殊性,就是一般都要进行抽血化验,而他的病人并不局限在苏州城区,还有很多来自省内外其他地区,如苏北、安徽、山东、浙江,甚至还有新疆的。有些病人一早赶来医院,就是希望当天能来回。所以王鸣军只能每次跟他们提前约好,早点给他们看病,开检查单。

  王鸣军告诉扬子晚报记者,每次门诊,他一天要工作11个小时,要接待180左右个病人。整整一天,他几乎不吃饭不喝水,因此他患上了医生职业病——肾结石。

  B风湿病需要长期检测,他常在电话上“远程诊断

  为什么他把联系方式发给这么多患者?他说——

  “患者当中有安徽的、盐城的,最远的还有新疆的和河南的,在手机上帮助他们可以省得他们跑一趟。

  风湿科的疾病大多需要长期或终身检测、治疗。其中,跟随他时间最长的病人已经有十多年。为了定期了解病人的情况,及时解决突发状况,王鸣军一直通过微信、短信和电话等实时和患者保持沟通。

  从2007年开始接受治疗的严女士告诉扬子晚报记者,有一次晚上10点多,她感觉自己身体有点不太好,她就赶紧打电话给王鸣军,王鸣军很快接通电话,并且及时叮嘱她服用药物。第二天8点左右,他又给严女士打来电话,叮嘱她:来院就诊路上小心点,最好是平躺,带个氧气瓶。等她到了急诊科之后,王鸣军已经在等她了,嘱咐接诊医生,严女士对哪些药物有过敏,要小心用药。“他很耐心的,我几乎每个月都跟他保持联系,一有什么问题,就可以向他咨询。

  王鸣军告诉扬子晚报记者,除了睡觉,他的其他时间都是用在患者身上。例如要在微信上,及时解答患者的各种咨询,帮他们看各种在当地医院进行的检查报告,了解患者病情的最新进展,只要不是睡觉时间,王鸣军总是有问必答。

  “暖男医生”特写

  随身带千元现金以备患者不时之需

  据了解,王鸣军从医15年来,几乎没有周末时间。同为医护人员的妻子很能理解他并且支持他,为了不让肾结石拖垮王鸣军的身体,妻子一直在家里帮助他补液。

  每次门诊,王鸣军上衣口袋里,都会放上1000元左右的现金,以备不时之需。“除了有些患者确实忘记带钱,有时就差那点钱,我只能先帮忙借给对方。治病要紧。”不过,令王鸣军欣慰的是,十多年来,这些借款基本上都是有借有还的。

  王鸣军告诉扬子晚报记者,他的很多患者,在诉说病情时,往往也会给他说一些自己的家长里短,他一般都会耐心地听完。“因为我知道,有一些人需要的不仅是身体上的治疗,更是心灵上的宽慰。

编辑: 邓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