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朝赣南更好看
——写在《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三周年之际
(美丽如画的于都县禾丰镇大字村西湖新型社区)
六月的赣南,闪耀着红色的荣光,跳跃着生命的蓬勃。
在《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三周年之际,我们再次走进赣南,穿行在青山逶迤的田畴,驻足于生机盎然的村落,徜徉在华灯璀璨的城市,感慨于她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
三年砥砺奋进,赣南愈行愈美。
经济大进位
党中央没有忘记这块始终闪烁着荣耀的红色圣土,更没有忘记基本市情欠发达、后发展的赣南老区。2012年6月28日,党中央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量身打造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开启了赣州发展的新纪元。
在《若干意见》实施中,赣州围绕省委“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在国家的顶层设计中铿锵前行,努力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
三年来,《若干意见》明确的236个支持事项,目前赣州已落实及正在落实209项,占88.6%。其中42项重大规划和方案,已批复和完成编制39项,占92.9%。全面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基本到位,累计为551家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9.3亿元。
扶持政策高效落地、对口支援深入推进、政策效应聚集迸发……三年来,“蛮拼的”赣南人坚持不懈抓落实、抓推进、抓见效,国家的顶层设计在赣南得到了有力实践。从2011年至2014年,赣州市生产总值由1336亿元增加至1843.59亿元,财政总收入由180.32亿元增加至328.5亿元,进出口总额由29.23亿美元增加至39.03亿美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182元增加至6946元。
《若干意见》出台实施以来,赣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加速、提质增效,民生显著改善,后劲日益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连续三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位居全省前列,人均水平与全省、全国的差距在进一步缩小,追赶的步伐明显加快。
民生大改善
房屋破败不堪、村民饮用黄泥水、电视机因电压低开不了……过去的赣南,众多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亟待解决。
《若干意见》出台实施后,赣州坚持民生优先,三年来整合投入民生类财政资金达800亿元,民生类支出占财政总支出近六成,年平均增幅23%,优先解决住房难、喝水难、用电难等“九难”问题,让群众在短期内切实感受到党中央的关怀温暖。
三年来,近300万农民告别了透风漏雨的危旧土坯房,278.4万农村人口喝上了安全饮水,300万人用上了稳压电。百万群众告别“出门三步羊肠道,百里千斤靠肩挑”的艰苦生活,解决了120多万群众的出行难。
3万学生不再租住民房上学,2.1万名农村寄宿制学生不再睡地板。启动382个医疗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新增病床8100张。率先在全省建立城乡低保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现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乡全覆盖。
同时,中心城区投放390辆大容量公交车、400辆出租车。提高“两红”人员等特困群体生活水平,给3.69万名烈士子女发放定期生活补助,为2.4万名低保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助。
在探索中念好“精准”二字诀,在实践中下足真功夫,使贫困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自2011年到2014年底,农民人均收入由4182元提高至6946元,贫困人口减少11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9.9%下降至11.36%。
平台大效应
建设赣州综合保税区、3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字号”开放创新平台。赣州进境木材检验检疫监管区的建成,开创了内陆地区进境木材集装箱全直通的全国先河;定南口岸脐橙出口全直通作业区的建成,拓展了开放开发的广度和深度。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着力招大引强,承接产业转移。三年来,赣州先后举办央企入赣、赣台会、光彩事业赣州行等重大招商活动,引进包括中汽零赣州产业基地在内的6个超百亿元的项目,而在2012年之前,这一数字还是零。
在推进重大平台建设和试点示范事项中,赣州积极打造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先行区,采取“全程代办、及时会办、限时结办、跟踪督办”方式,优先安排土地、水、电等生产资源,为项目落地提供支持。
寻全高速安远至全南段通车、赣韶铁路竣工通车、赣龙铁路复线年底通车、昌赣客专高铁开工建设、黄金机场改扩建加快推进……三年来,赣州逐步实现向北对接昌九一体化,往南对接广东、福建自贸区。
12个输变电工程投入运营、华能瑞金电厂二期和神华集团燃煤发电等重大项目正在加紧推进。目前,赣州建有110千伏以上变电站86座,发电装机总量174万千瓦,最大供电能力240万千瓦。
感恩促振兴,发展大变样。放眼赣南,从城市到乡村、政风到民风、物质基础到精神风貌,都发生深刻变化,红土圣地日新月异,呈现出恢宏的“赣州气象”。(陈洪明 江西日报记者 鄢朝晖)
来源:江西日报 编辑:薛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