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发布今年首个高温橙色预警 直击"高温下的坚守"
25日,我省发布今年首个高温橙色预警!
37℃、38℃、39℃……天气预报发布的温度“蹭蹭”上升,而在铁轨、机坪、大桥上,温度远远不止这个数。出门在外,安全大过天。酷暑中,一列列火车驶出、一架架飞机起降、一条条道路通畅,都离不开“交通人”烈日下的坚守者。7月24日、25日,记者与他们一起经历“滚烫”的作业。
“铁板烧”,全副武装防烫伤
站着不动都会大汗淋漓的三伏天,人们恨不得穿得越少越好。而在南京西站调车组,当一身短打的记者走进作业区,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这里的工作人员全部长袖长裤,还戴着厚厚的手套,脸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滚。“调车员和连接员扒在车厢外面,在炙热的阳光下,火车表面会被晒得滚烫,而调车员只能紧贴车厢。为了防止皮肤被火车钢铁部件烫伤,必须全副武装。这个天,受了伤,不得了。”铁路南京西站调车指导李峻解开了记者的疑惑后补充道:“他们还要背上十几斤重的工具。”
调车员的工作并不复杂,主要是对火车进行钩管分离、解体对位、重新编组等。调车员郭亮和连接员张东是一个小组的,25日早7:10接班,一直要干到晚上6点,“如果有火车晚点、增开列车,不仅没时间吃饭,下班时间也无限推迟,人跟着车走。”郭亮说。
25日早上8点不到,铁轨上已经出现炫目的光芒,“别碰,会烫伤!”张东注意到记者想去试试温度,赶紧阻止。这时,一趟需要编组的列车缓缓驶入,郭亮和张东身手敏捷地扒在车厢外,身上系着安全带,整个人斜挂在火车上。分离、对位……动作行云流水。一趟列车从驶入到驶出,调车组工作人员的作业时间少则半小时、多则一个多小时。从车厢下来,郭亮和张东没有丝毫停歇,沿着铁轨一路走,弯下腰认真检查火车的状态。“车厢之间有没有连接好,车轮下有没有杂物,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张东说,“普速客车一般有14节至18节车厢,每节车厢长26米。一天起码走2万多步,全是在太阳底下。”
这个天,走在大街上感觉在“蒸小笼包”,调车组的工作却是如同“铁板烧”,10小时一班,没有片刻清闲,也没有片刻清凉。
55℃中,衣服湿了干、干了湿
24日一早5点,整个城市尚未苏醒,南京禄口机场监护员黄凯已经开始一天的忙碌。眼下进入全年航空最旺季暑运,南京禄口机场日进出港航班572架次,客流量逼近8万人次。“进入暑运,我们每天的保障任务增加近一倍。”黄凯说。虽然是清晨,没有任何遮挡物的机坪已经感觉热浪袭来。
“外场,69#位附近围界有破损,请立即增援!”“小黄,92#位公务机需要交接!”对讲机里不断传来各种指令,短短2小时不到,他随身的运动手环显示已经步行近4.2公里。从18岁参加工作到现在,黄凯在监护岗位上一干就是3年多,徒弟带了好几个,一身黝黑的皮肤和健壮的身板一看就是监护队伍里的“老把式”。
“常年室外工作,高温、高寒、高噪音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三高’。这一关过不了,后面的工作就没法干了。”小黄边向徒弟交代,边骑上自行车向保障区域出发。
下午2点多,在毫无遮挡的271号远机位上,毒辣的太阳没遮挡地烘烤着,皮肤都微微有些灼痛。机坪温度直逼55℃,呼吸都有一种烧灼感。监护员们长裤、警靴“全副武装”防烫,捂得制服都湿透了贴在身上。“衣服湿了干、干了湿,这一块块白花花的汗斑都有点影响机场的形象了!”监护员周新业不好意思地说。飞机虽然停下了,可发动机的叶片还在转动,巨大的噪音让人感到更加烦躁。但根据规定,监护员必须站在客梯口边或者机翼下,怕听不清对讲机里传来的指令,大多数队员耳塞都不敢带。他们的职责就是检查所有上下、靠近飞机人员、车辆的证件,默默保障好每一架航空器的平安起降。有旅客刚刚还在为坐摆渡车登机抱怨,看到机舱口晒得黝黑的监护员,感慨道:“他们这样一直晒着,真是不容易!”
“烤箱”里,沤出一身抹布味儿
25日中午11点,243省道南京秦淮河大桥上,桥梁检测车在缓慢挪动对大桥进行“体检”,旁边嗖嗖开过的车辆反射出刺眼的光。记者拿出携带的温度计,42摄氏度。往前挪了几步,温度计显示:49摄氏度。手指刚刚碰到桥梁检测车,几乎立即弹开,“实在太烫了!”
沿着滚烫的桥梁检测车伸下去的梯子,记者艰难地爬到桥下,刚进去,眼前几乎漆黑一片。“小心脚下,有钢筋!”桥梁检测员顾一春拉住记者。顺着手电光,记者看到箱梁的地上,不时能看到凸出来的短钢筋头,这些是当初施工时留下供监测用的。借着手电光,记者注意到箱梁内部很低矮,人在里面只能弯着腰移动,黑暗压抑的感觉扑面而来。就这么蜷着身体艰难地移动,被强烈金属味道的空气紧紧包围,让人不想呼吸,而汗水则在瞬间飙出。
“桥体的箱梁是吸热的,我们头顶上就是滚烫的沥青和钢结构,相当于在烤箱里。”南京市公路处公路科学研究院桥梁室副主任闫成明头戴安全帽,身着反光背心,汗水糊了一脸,“这座桥分3跨,边上两跨箱梁长度是40米,中间主跨长度是70米,检测人员在箱梁里认真检查箱梁底、顶、壁,一个箱梁往往要检查1个半小时左右。”
闫成明说:“外面出了汗很快会被太阳烤干,衣服上一层层盐花,而在箱梁里,出汗蒸发不掉,衣服很快就发出沤了很久的抹布味儿。人在里面会感到呼吸困难,太闷了就到‘人孔处’(工作人员进出口),休息一下。”
狭小的空间里,一阵阵轰隆声带起沉重的回响。“这是重型汽车碾压路面伸缩缝的声音。”闫成明说。南京市公路处所辖的313座桥梁,每年都要进行体检,桥体有无裂缝剥落,钢筋是否生锈,所有的构件都要细细排查。闫成明告诉记者,小的桥梁工作人员爬梯子上去看,草丛里全是蚊虫,有时还能碰到蛇。大桥则需要出动桥梁检测车,一米米推进。“为什么不能过了三伏天再检测?”记者问。“前期雨水太多已经影响检测进度,现在虽然热,但是不下雨,正是检测的黄金期,一天都不敢耽误。桥梁关乎通行安全,早发现问题早解决。有的桥梁外面有裂缝,我们还要爬到桥体里面看,里外情况搞清楚才能下诊断。”闫成明说。
当人们在机场、火车站开始舒适愉快的旅程时,当人们开着车打着空调一路飞驰时,这些坚守机坪、铁路、道路、桥梁的人们默默挥洒着汗水。骄阳似火的日子里,这些画面每天都在重复上演…… 本报记者 吕 妍
编辑:顾名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