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划7200亿元体育产业 江苏领跑全民健身热
7月8日,南京大雨。
南京悦跑团仙尧分舵的微信群里已经闹翻了天——尽管有人调侃着“下刀子也要跑下去”,可原本定于这天傍晚的“羊山约跑”活动终究是难以成行了。“不能跑步,心里居然有点不舒服。”南京悦跑团的创始人王楠说。
在几年前,这样的跑步态度可不多见。其实,在中国人长久的印象里,体育运动就跟体力活一样,是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
幸运的是,这种观念已经被完全扭转,如今,运动在中国人生活中所占的比例日渐增加——愿意早上6点起床去跑步,也愿意下班之后参加广场舞,还愿意千里迢迢奔赴英国伦敦,只为了看一场阿森纳的英超比赛。
运动带来的很多好处显而易见:你的身体更好了,你的精神也越来越好,你的腹肌从一整块儿变成了8块。
有一些好处则是深层次的。比如说,中国体育产业即将或者已经迎来一个水到渠成的爆发期。
“到2025年,江苏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200亿元。”6月17日,江苏省政府公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中,定下了江苏体育产业的发展目标,也在不经意间,展露了一个体育大省应有的野心。
预见江苏体育产业的未来
价值7200亿的“野心”
6月17日,江苏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江苏省体育局局长陈刚说,这为江苏全省体育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未来一段时期全省体育产业的行动指南。
这份指南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江苏的“野心”:“到2025年江苏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20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1.6%,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体育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左右,体育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80万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3500万等定量指标。”
这份写满了大数字的文件,是江苏省对于“46号文件”的回应。
“46号文件”是指国务院在2014年发布的第46号文件,其中,体育产业被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
“到2025年,中国要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消费需求愈加旺盛,对其他产业带动作用明显提升,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2025年这块价值5万亿元的蛋糕让人眼馋,江苏打算分走其中最大的一块。
据国家体育总局7月7日的消息,6月30日前,已有八个省市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正式出台了本地区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的规模目标合计约为1.9万亿元,其中江苏7200亿的目标数字最大。
为了美味的蛋糕,每个省市都使出了最大的招数。
甘肃将结合“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打造面向中西亚国家体育赛事;陕西提出通过打造多个体育产业园区促进发展;河北打算利用张家口申办冬奥会机会发展冰雪运动及相关产业;青海则重点打造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品牌赛事,并提出建设汽摩房车营地100个的目标;云南要贯彻落实国家桥头堡等重大战略,充分利用毗邻南亚、东南亚区位优势加强体育交流合作;重庆市规划打造“一核两带多基地”体育产业发展格局,优化体育产业布局;阿里巴巴所在的浙江则提出了探索“互联网+体育”发展的新路径,支持开发以移动互联网为主体的“体育生活云平台”及体育电商交易平台,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体育商贸新模式,打造新的体育产业增长点。
而江苏的打算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事业,创新服务方式,扩大服务供给,提高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和水平。”
在江苏体育部门的政策制定者看来,“全民健身”才是蛋糕中最美味的那一部分。
从“锡马”管窥巨大市场
“全民健身”正在跑步前进
“全民健身”能带来多少利益?也许2015年无锡国际马拉松赛能给予一定的启示。
根据无锡当地媒体报道,这个实际上只存在于2015年3月15日一天的赛事,前期的投入为500多万元——这笔钱包括了选手服装费用、奖牌制作费用、赛事奖金、前期宣传费用、安保费用、赛道维护、现场物料制作费用等。
而根据初步估算,“锡马”带给无锡的经济效益至少有1亿元。
最显而易见的效益,来自于酒店行业——实际上,不止一位参赛者抱怨,“酒店实在是太难定了。”事后统计中,距离马拉松主会场最近的28家酒店和宾馆,3月14日的入住率都达到了100%,大部分房间在半年前就已经被预定好。
餐饮业与购物业的效益同样如此。“外地来的参赛选手,平均每人花费了1500到2000元。”知情人透露。
更大的效益是隐形且持久的——在马拉松之后,无锡跑步爱好者数量激增——他们兴高采烈地买走了价格高昂的专业跑鞋,许多健身机构也增加了许多会员。
全民健身之于体育产业的影响逐渐显现,体育产业的盈利模式也愈发清晰——这个朝阳产业的未来已经无法阻挡。
这样略显武断的结论,来自于对体育产业客户群的分析。
近几年,中国人对待体育运动的态度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所有人都可能跟体育产业发生关系。
体育观念进化论
从高高在上,到全民狂欢
6月7日凌晨2点半,欧洲冠军杯决赛将要开始。距离比赛地德国柏林奥体匹克体育场超过9000公里的中国南京,张浩正跟几个朋友在等待。出租屋的桌子上,摆满了啤酒、花生、毛豆,比赛尚未开始,年轻人们兴奋地议论比赛双方的阵型和球员,猜测着胜负。
如果一个上世纪70年代的中国人穿越过来,一定会觉得眼前的景象难以理喻。毕竟,这场比赛的两支球队中,没有一个中国球员,看球,只能看个热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的体育观都有些矛盾:他们视为国争光的运动员为英雄,却不愿意参与任何一项运动。
当然,对于过去吃不饱饭的中国人来说,“运动”确实有些奢侈——体育运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属于被选拔出的少数人。体育只是竞技,全民健身的概念还在云端。
一个自我矛盾的怪现象也确实存在着:一方面大家极力推崇许海峰、容国团和中国女排,一方面,却又极度厌恶运动,“跑步不能让生活有任何改观,而且,还耽误上班和学习。”
这并非天方夜谭,1980后出生的多数中国人还有类似的印象。
这种印象来自中学的体育课。
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绝大多数地区的体育课没有专门的教材,也缺乏相应的师资,有露天篮球场的学校就算得上体育器材完备。很多时候,体育课的内容都是这样的,老师带着做完热身运动后,就去了下一个班的课堂,剩下的时间里,爱打篮球的同学去打篮球,恋爱的同学去逛操场,好学的同学回教室自习。
在临近考试的时候,体育课往往就是自习课。对此,所有学校的理由都是一样的,“这节课体育老师有事,改自习。”
[page title= subtitle=]中考前,体育的地位会稍稍提高,因为在中考时,体育成绩要计入总分,但这种功利性,往往会更让人放弃对体育的兴趣。
中国人真正认识体育运动和健身,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这并非全因为奥运会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中国人开始考虑生存之外的问题。
2009年,首个全民健身日出现,中国人——尤其是中年人,开始念叨着健身之于健康的重要性。
于是,你能在早上的公园遇到身着功夫服,提着太极剑的老人;也能在上班路上,遇上戴着专业头盔的骑行者;当你伏案工作时,楼上健身房的声音让你难以静心;回家途中,当你从别人手中接过一张传单时,你意识到,家的附近,又开了一家新的游泳馆。
“运动得健康”,这是中国人首次与运动毫无隔阂地握手。
几年之后,这样的情况也改变了。
在南京悦跑团的数百名成员中,绝大部分都是小于35岁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当然也追求健康,或者减肥,但更多的,是“跟着兴趣在奔跑”。
“跑步有快感。”在南京一家企业担任高管的“王哥”是悦跑团的成员之一,他在跑步中,就寻觅到了一种奇怪的韵律。“跑步时,你会放下一切压力,会感到一种海阔天空。”
是的,“兴趣”成了中国人的新体育观,不同于为国争光的荣誉感、为了考试的功利心和为了健康的小打算,“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终于把体育带给了全体中国人。
为了兴趣,有人开始在紫金山上奔跑;有人在广场上跳舞;有人喜欢骑车参加长距离的耐力赛;也有人喜欢骑车从山顶冲下,只为感受速降的快感;有人愿意攀登高山;也有人驾驶着皮划艇感受激流。
全民健身,水到渠成。
产业腾飞,一个绿色产业的良性循环之路
“全民健身能形成,还有一个因素没有考虑到。毕竟运动并非只是精神层面的,场地、器材这些东西,都是必备条件。”一位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幸运的是,包括北京奥运会和南京青奥会在内的数次国际大赛给大众运动者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以南京为例,南京在举办青奥会之前,体育场馆已经渐趋完备,青奥会期间,只新建了一个青奥体育公园,赛后,昔日的场馆均对外开放,有的会收取费用,有的免费。
对于南京浦口区居民来说,新修建的体育公园已经成了一处新的健身场所,绿树、花海和崭新的器材,都成了每日必去的所在。五台山体育馆、奥体中心以及身边的健身广场和健身公园,都成了居民最喜欢的地方。江苏曾在2011年提出了“10分钟体育健身圈”,就是要让所有人都参与到健身中去,提高生活质量。之所以选择社区这样的组织单元,就是首先考虑到如何让体育服务最快最方便地与老百姓“面对面”,满足群众体育生活的需要。据了解,目前南京市11个区,已有810个社区(行政村)完成建设,可以说是100%全覆盖。
当然,这样的场地仍然不能满足所有运动爱好者。比如说足球。
据了解,整个南京市,目前活跃着近500支各种级别的业余足球队,有的有固定场地,每周有固定时间活动,有的只能打游击,运气好,碰到对方有场地可以一起踢个比赛,运气不好,只能去大学免费公开场地,与他人混踢。
如何解决足球场地问题,成了围绕在江苏省体育局面前的另一个问题。不过对于这个问题,尝到了全民健身甜头的体育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先期必要的投入,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而在一个讲究客户为王的时代,掌握客户,就是掌握了整个儿产业。
发展体育产业,要借助社会力量,《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中,发挥社会力量主体作用是主要的政策取向之一。
对话江苏省体育局局长陈刚
领跑公共体育
江苏底气何在
2025年全国体育产业这块价值5万亿元的蛋糕让人眼馋,江苏打算分走其中最大的一块。江苏的底气来源于“公共体育”,江苏体育局认为,借助社会力量是一个好的选择。
为了保障这个未来,江苏省体育局将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的十年里,江苏体育产业中,将会涌现出不止一个富豪。
现代快报:江苏2025年体育产业规模的目标是7200亿,您认为将如何实现?
陈刚:要借助社会力量,《实施意见》把发挥社会力量主体作用作为主要的政策取向之一。一是强调参与主体和领域更加广泛,体育领域的资源全面开放,鼓励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体育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突出参与形式更加多样,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比如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以单独组建、合作联办等方式参与职业体育,社会资本可独资、控股、参股体育场馆运营。另外,《实施意见》紧紧抓住促进消费这一主题,提出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体育设施,培育体育消费产品和活动品牌,同时加强市场监管,进一步扩大消费供给,营造消费环境。为了保障这些措施,《实施意见》在政策保障上对国家和省的现有政策作了适当拓展,比如设立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发展适合体育企业的信贷和金融产品,试行面向特定人群的体育消费券,明确体育高新技术企业、体育企业创意等相应税收优惠,以及体育场馆健身场所水、电、气价格不高于一般工业标准等扶持政策。
现代快报:江苏省体育产业的现状如何?
陈刚:近年来,我省体育产业呈现稳步增长态势,2013年全省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626.11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06%;2014年实现增加值约70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08%。预计到2015年底,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1.1%以上。
现代快报:目前,省级体育产业有哪些项目让您觉得印象深刻?
陈刚:近年来,省级投入体育产业引导资金3亿元,共扶持了453个项目,拉动社会投资近200亿元,调动社会力量投入公共体育服务。在这些项目中,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有以下三类项目:
一是社会企业利用旧厂房、仓库、土地等闲置空间建设运营健身设施项目。二是体育装备企业研发、制造、服务一体化项目。三是体育与相关行业、领域跨界融合的项目。
现代快报:《关于加强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出台后,体育场馆运营方面有哪些成绩?
陈刚:去年8月,省体育局联合省发改委等九厅局出台《关于加强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这是国家体育总局等八部门体育场馆意见出台后,全国唯一出台的省级贯彻意见。
近年来,江苏积极推进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大力发展场馆服务相关产业,不断提高体育场馆运营效能和服务水平,涌现出省五台山体育中心、南京奥体中心、常州奥体中心等大型场馆品牌,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在推进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改革过程中,我们注重支持有条件的体育场馆输出品牌与管理,开展连锁、托管经营,优化运营管理,提高运营效能。与此同时,大力推动体育场馆惠民开放,在中央财政补助的基础上,设立省级体育场馆公共服务专项补助资金,积极创新惠民举措,拓展服务项目,统筹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在特定空间和时段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切实提高场馆公共服务水平。
现代快报:江苏省政府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已有一年多时间了,请问有哪些具体做法和成果?
陈刚:省委省政府把示范区建设列入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省政府十大重点工作百项考核目标任务;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印发《职责任务分工方案》,召开全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推进会,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省体育局制定了《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指标体系》,开展省级示范区创建工作,到目前为止,6个省辖市,49个县(市、区)建成省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
目前全省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90%的城市社区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新建健身步道1000公里,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01平方米,提前达到国家2025年目标;全省共登记团体会员15000余个,个人会员170万余人;苏南乡镇(街道)“3+2”体育社团覆盖率达95%,苏中苏北覆盖率达80%以上;全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在35%以上,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2.1%,位居全国前列。
2015年,全省城市社区将全部建成城市社区“10分钟体育健身圈”,新建健身步道500公里,推动257个乡镇建成总面积不低于2000平方米的多功能公共运动场,5000个行政村建有一片标准篮球场,确保苏南80%、苏中和苏北60%左右的市、县(市、区)建成省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全省基本建立功能明确、网络健全、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现代快报:今年要起草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年-2020年),在您看来,下一阶段全民健身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陈刚: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加快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在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全民健身体育设施服务水平。发挥综合文化站的多元功能,切实做好城乡基层健身器材的管护和报废更新。加大体育社团组织建设力度,注重发展乡镇(街道)体育协会组织,不断提高有组织体育锻炼人口比例。坚持大型竞赛与小型活动相结合,经常开展小型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挖掘整理优秀民族传统运动项目,鼓励体育文艺作品创作。
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加快推进城乡公共体育发展一体化,要将农民体育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全民健身活动、场地设施建设、群众组织网络和科学健身指导,努力改善农民健身条件。推进城乡公共体育资源和服务要素协调配置,科学制定乡镇、行政村体育设施的配备标准,提高农村体育设施建设整体水平。大力促进区域公共体育服务协调发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体彩公益金统筹,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和体彩公益金统筹,加大对苏北、苏中地区的扶持力度,努力缩小区域公共体育服务差距,使全省区域发展更加全面、更加协调、更加可持续。
现代快报:2016年全省全民健身运动会筹备工作进展如何,预计何时举行?
陈刚:第七届江苏省全民健身运动会将于明年6月10日,毛泽东同志“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64周年纪念日举行开幕式。比赛时间从4月份到11月份。
我们把筹备第七届全省全民健身运动会列入《2015年省体育局改革工作要点》,总体思路是:全力支持社会和企业办赛,推动办会模式由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型,探索建立多元化办赛机制;体育部门主要是履行宏观组织、规则制订、资源分配和评估监管等职责,坚持抓大放小,管办分离,官方授权,社会化、公司化运作,推动体育社会化、办赛多元化。
目前,全省全民健身运动会的主办单位已经确定。经过前期的多轮征求意见、广泛调研论证,目前方案正在作一步修改完善。(贾磊 陈刚)
编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