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防警报器”见证历史变迁

18.09.2015  08:08

  今天是我省首个防空警报试鸣日,也是南京首次将防空警报试鸣从此前的12月13日调整为9月18日。从战争年代到和平发展的今天,南京市民对“人防警报器”的记忆一直延续。记者昨天实地探访南京公共安全教育馆,寻找那些曾经在南京城历经沧桑、见证历史的“人防警报器”。

  在市科技馆负一楼的南京公共安全教育馆里,一台近4米长、宽度超过1米的巨型警报器最为引人注目。“这台美国制造的100马力汽油机警报器是我军在解放舟山群岛时从敌军手中缴获的。当时一共缴获了4台这样的‘大家伙’,运到南京用于战时防空警报。”科技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955年,这4台警报器由鼓楼亭分别移至八字山、北极阁、中华门3个制高点,另外1台在搬迁中受损报废,现场展示是全国仅剩的一台,当年就安装在中华门。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台警报器右下角的铭牌显示制造商是美国克莱斯勒公司。“这台警报器由发动机、操作台、发声器三部分组成,其中汽油机发动机的造型与美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制造的汽车发动机很类似,可以推测它也是那个年代的产物,是当时全球最先进的警报设备。”工作人员说,100马力发出的声音经过发声器放大,能够响彻半个南京城。

  除了这台“大家伙”,馆内还保存着8台其他历史时期的警报器,随着时代发展,警报器的体积也越来越小。“这台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使用的德制立式单翼电动警报器就像一口倒扣的锅。电动警报器由于功率没有汽油机大,只能通过声聚焦技术,让声音变得更低沉,传得更远。”工作人员指着另一台双翼卧式电动音响警报器说,解放后我国开始自主制造警报器,这台机器就出自南京第二泵厂,出厂时期是上世纪60年代,“解放后,我国自主制造的民用防空警报器都是便携式小体积,声音传播范围不会超过1公里。”

  到了上世纪70年代,鸣放防空警报的次数大幅度减少,遍布南京城的警报器更多的用于民兵演练,在学校里的警报器则接上音响播放广播体操配乐。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可以安装电池的电声警报器出现并沿用至今。

  “目前,南京城分布的警报器种类分为电动、电声、多媒体警报器和机动警报车,其中以电声警报器为主。”市人防办信息保障中心负责人透露,目前人防警报器在城区覆盖率超过98%,警报死角和盲区通过机动警报车覆盖。

  从2013年开始,南京在全国率先试点建设多媒体警报器。“多媒体警报器是在电声警报器的基础上,加装LED显示屏,在通过声音报警的基础上利用电子显示屏显示文字信息。”该负责人透露,目前多媒体警报器已覆盖南京数十个居民社区。在平时,多媒体显示屏滚动播报天气预报或政府部门急需向市民公示的信息;在战时或灾时,多媒体平台在发出警报的同时,通过显示文字信息告诉市民应急避难场所地址和应急避难方式。

  本报记者张昊

  图为南京公共安全教育馆展出的曾安装在中华门上的美制一百马力汽油机警报器?本报记者冯芃摄

编辑: 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