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案管统计员刘燕:数字书写的青春

17.12.2014  13:30

  “2001年3月,领导安排我做统计工作,没想到这一干就是14年……”刘燕说,“刚接手统计工作时,着实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我深知,与数据打交道,容不得半点马虎。

  全国检察统计软件先后经历了六次大的升级改造,最多时候三套系统并用。刘燕说,自己接手检察统计以来,这些一一都经历了。

  日积月累,刘燕由衷地爱上了这份在别人看来枯燥乏味的统计工作,在鼠标的移动之间,在数据与报表的穿行中,她驾轻就熟,迅速成为检察统计领域里的“行家里手”。她先后多次荣立三等功、获评全市检察机关“先进工作者”等。2012年,在省检察院举办的首届“十佳统计员”评选中荣获第一名。

 

  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

 

  统计工作最难之处就是数据质量了,如何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刘燕发明了培训夯基、“三审合一”、专项检查三步工作法。

  2009年,根据上级检察院统一要求,统计工作从办公室划转案件监督管理处,全市有8家基层院更换了统计员。如何应对新的案管职能对统计工作的新要求,提升全市统计数据质量、综合分析水平?在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之余,仅当年,刘燕就组织各种形式的统计培训11次,对于刚从事统计工作或屡出问题的基层院统计员,采取一对一跟班式培训,手把手地指导。

  在刘燕的组织推动下,全市每年都要根据上级院或自行组织专项核查多次,2011年,南京市检察机关立案监督案件及处理情况、侦查活动监督专项核查,得到省院肯定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

  结合自己多年从事统计工作的心得体会,刘燕先后制定汇编了《南京市检察机关统计工作管理暂行办法》、《统计账卡填报中常见问题的具体说明》、《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中统计问题解答》等,为统计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统一规范。

 

  将死数据变成活资料

 

  “也许,在一般人的眼里,数据是死的,但在我的眼里,每一个数据背后,看见的都是一个个鲜活的案子,反映的都是案件办理过程中的动态信息,当这些信息汇总到一个量级时,反映出的就是检察工作的发展规律或存在的问题,死数据就变成了活资料。”刘燕说。

  近年来,刘燕经手编写的统计分析,数十篇被高检院、省院采用,多次被省院、市委领导批示。《高校基建环节职务犯罪分析》、《医疗卫生系统职务犯罪案件剖析》等文章先后被中共中央办公厅、最高检办公厅采用,多篇调查分析等被省委、市委领导批示。她整理编写的《检察统计纠错系统检测细目》,被省院采纳,在全省推广。

  从2003年起,南京市检察院统计工作中开始与武汉、广州等五个副省级城市进行主要业务数据交流工作。通过数据共享、对比,拓宽了信息来源,增强了对相关城市犯罪动态的了解,为院领导从宏观上把握犯罪趋势,科学决策提供数据基础和参照系。

 

   参与业务应用系统与统计系统对接开发

 

  2014年初部署上线的全国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系统,是集案件办理、管理与统计“三位一体”为目标的检察业务集成系统,开创了全国检察机关业务信息化建设的里程碑,其中,统计功能的实现,为推动检察统计职能的发挥提供了更大的舞台。

  作为最高检案管办确定的全国统计衔接工作应对小组成员之一,刘燕有幸参与了全国统一业务应用系统与统计系统对接开发的这一历史过程。

  2013年11月2日,刘燕接到参与全国检察机关统一业务应用软件测试通知,即刻出发,而此时丈夫刚刚右臂骨折一周不到,行动不便。怀着对丈夫的愧疚、忧心,对女儿的不舍,第二天便乘上飞往成都的飞机。想着丈夫、女儿无法照顾,她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原安排工作四天,谁知这一干就是十天,坚持圆满地完成了举报、控告、申诉、赔偿、刑事被害人救助业务等21个流程的测试工作。

  刘燕说,“重要的是,在这个集中全国检察各业务精英的团队中,自己时刻感受到的是他们那份积极、敬业,甘于付出、甘于奉献的精神,为了一个数据项的称谓问题,论法理、搬法条、讲实践,往往争论得面红耳赤,只为求得一个严谨、准确与适用。

  “事业心”“责任心”“激情”,这正是刘燕“数字青春”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