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人民币国际化条件基本趋于成熟

26.08.2015  00:11

  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不仅包括实现境外流通和跨境贸易结算的功能,还包括成为国际市场和投资者普遍接受与认可的投资和储备货币。一国的经济规模、金融市场的稳定、开放和发达程度以及投资者认可程度、持有和投资该货币的意愿,才是最终决定该国货币能否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条件。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人民币国际化必然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自2009年中国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中国资本市场近期的剧烈震荡以及监管层一系列维护市场稳定的手段曾一度引来国际社会对中国金融市场改革和开放进程的质疑,甚至有人担忧人民币国际化会因此中止甚至倒退。

  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出乎市场意料地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进行了一次性修正,震动全球市场,重新引发人们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的预期。央行行长助理张晓慧表示,人民币贬值压力通过这次调整得到一次性释放,此前偏差校正基本完成,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必要阶段,使之按照更加市场化的规律进行。

  央行的这一举措被普遍视为人民币汇率改革的重要一步,使得市场机制在人民币定价过程中发挥了更有效的作用。此次调整亦引来市场对于央行或将进一步放宽人民币单日波动区间的猜测,也暗示了人民币向最终实现自由浮动汇率的目标或又迈进了一步。

  与此同时,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也渐行渐近。市场和学界普遍认为,人民币在今、明两年内加入SDR(特别提款权)将是大概率事件。如果成功加入,人民币将成为第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SDR货币,这将成为国际货币体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IMF对人民币的背书也将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奠定至关重要的基础。

  那么,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是否已经趋于成熟?人民币距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储备货币还有多远的路程要走?人民币的崛起将对现有的世界货币体系和全球金融市场意味着什么?

   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基本趋于成熟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民币毋庸置疑将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总量已占全球GDP的12%以上。中国也是世界最大的贸易国,中国超过22%的贸易已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而在四年前这一比例仅为7%。同时,中国也已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去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突破千亿美元。“一带一路”战略将进一步带动中国的对外投资,可以预期的是,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都将会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

  为了给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中国政府一直大力推动资本市场的改革和开放,加快中国金融体系融入全球市场的步伐。人民币汇率机制正在日趋完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央行已显著放宽了人民币交易浮动区间,由1%扩大到2%,市场预测这一区间还会进一步扩大。同时,国内利率市场化进程也在加速,贷款利率已经放开限制,存款保险制度的引入为最终放开存款利率限制扫清了障碍。

  国内直接融资市场的开放程度也在逐年提高。2002和2011年分别启动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机制,将中国的股票和债券市场向国际投资者开放,投资额度逐年扩大。截至今年7月,外汇管理局累计审批QFII、RQFII总额度已超8000亿人民币。去年11月中国开启了“沪港通”股票互联互通机制,“深港通”的启动也已箭在弦上。同时,中国的外汇监管层也在酝酿推出允许个人合格投资者投资海外市场的试点机制。

  而最新的市场开放进展则是央行近期宣布向境外央行、国际金融组织和主权财富机构开放中国的银行间债券市场,这将更直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根据央行公告,相关机构投资者不再受额度限制,投资范围从现券扩展至债券回购、债券借贷、债券远期、利率互换、远期利率协议等交易。债券市场的开放将吸引更多海外投资者对人民币债券资产进行配置,为海外人民币提供更多的投资和回流渠道。

   从国际结算功能向投资和储备功能转化

  央行最新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显示, 2014年,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结算规模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经常项目人民币结算金额6.55万亿元,同比增长41.6%。在跨境投资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金额为1865.6亿元,同比增长117.9%。外商来华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金额为8620.2亿元,同比增长92.4%。

  人民币国际化的内涵不仅包括实现境外流通和跨境贸易结算的功能,还包括成为国际市场和投资者普遍接受与认可的投资和储备货币。一国货币是否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储备货币,并非完全是人为政策所能决定。一国的经济规模、金融市场的稳定、开放和发达程度以及投资者认可程度、持有和投资该货币的意愿,才是最终决定该国货币能否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条件。

  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人民币国际化必然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人民币的崛起才刚刚起步,距离成为国际货币依然有很长的道路要走。中国则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汇率、利率定价机制的完善,拓展资本市场改革和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建立、完善国内多层次资本市场,打通人民币回流的渠道,丰富金融衍生品市场,为持有人民币的投资者提供多样的投资品种和风险对冲工具。

  下一步,监管层应当继续完善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的建设,便利市场主体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同时,监管者需进一步开放人民币债券市场,简化行政审批程序,支持境外机构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和境内机构去海外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

  目前市场和学界的普遍共识是,资本账户的开放和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先决条件。然而我们需要格外警惕资本账户开放的风险,把握好金融市场改革的优先顺序。成为世界储备货币所需具备的条件之一就是汇率和金融市场的相对稳定。如果在条件尚未完全具备、人民币利率和汇率机制尚未充分市场化的前提下,贸然放开资本管制将很有可能形成对中国现有金融体系的冲击,引发汇率大幅波动和金融系统性风险。这样的结果不仅不会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反而会减缓国际化步伐,甚至导致失败。

   人民币国际化会带来什么?

  人民币国际化步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进,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已经成为可预期的大概率事件。如果成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会对亚洲甚至世界经济带来深远的影响。

  虽然目前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角色和地位还无法同美元比肩,但可以预期的是,随着人民币资产需求的增加,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步伐也将加快。央行最新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表明,截至2015年4月末,境外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在境内外持有债券、股票和存款等人民币资产余额约6667亿元。有机构预测,到2020年,人民币占全球储备货币份额将达到7%,全球人民币储备资产金额将超过8000亿美元。

  短期来看,人民币纳入SDR后将会增加配置人民币计价资产的需求,有学者预测这可能带来全球机构资产由美元资产向人民币资产的转移。长期来看,需求的增加也引发了如何提供高质量人民币资产供应的问题。除去国内机构会增加人民币债券的发行外,境外央行、金融机构也将增加人民币债券的发行。

  其次,人民币在全球支付和结算的市场份额将持续增加。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发布最新数据显示,人民币已经上升为全球第五大常用支付货币,市场份额创下2.17%的历史纪录,仅次于日元的2.69%。而在两年前,人民币在全球支付货币中排名为第13位,市场份额仅为0.63%。伴随着人民币在支付市场份额的扩大,人民币也将在贸易融资中发挥更大作用。目前,美元占全球贸易融资的份额为80%,人民币作为贸易融资第二大货币份额仍低于10%。有经济学家预测,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人民币在全球贸易融资中的市场份额有望翻倍。

  在纳入SDR后,另一个趋势是人民币有可能成为亚洲地区的标杆货币,也称锚货币,即成为周边国家在制定汇率政策时的参考基准货币。那些希望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亚洲国家将会越来越关注人民币的未来走势,并将人民币作为其货币浮动的参考。国家保持自身出口竞争力的途径之一,就是维持本国货币与地区内主要经济体货币汇率的相对稳定。随着中国与区域内经济体贸易和投资关系不断紧密,人民币在地区内的影响力可能将超越美国,甚至出现由多个经济体组成的“人民币集团”。

  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程度和资本账户的兑换限制仍然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限制。中国在1993年就提出了要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货币的目标。1996年中国实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就资本项目而言,其开放程度在过去五六年也有了大幅提高。中国央行副行长易纲近期也再次确认,中国逐步、有序开放资本项目的既定方针没有改变。

  需要明确的是,人民币国际化并非最终目标。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目的是使中国经济更好融入世界经济,市场机制进一步加强,资源得到更有效配置,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从而有效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

   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

  人民币的国际化可分为四个层次逐步实现:一是人民币作为流通货币以现金或准现金(借记卡、信用卡)等形式在境外使用;二是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在国际贸易中作为计价和结算的工具;三是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用于国际投资;四是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各国用作外汇储备。

  在当前人民币还未能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人民币流出境外主要通过以下五种方式实现:一是贸易出境,即边境贸易的进口采用人民币进行支付;二是旅游、消费出境,即国内出境旅游者到周边国家观光旅游,并使用人民币进行消费,在境外的金融机构进行人民币的兑换;三是投资出境,即在以政府项目为基础的境外投资和各类企业在境外的直接投资中,对方同意接受人民币,用于购买设备或支付劳务费用等;四是货币互换,由我国央行与其他国家中央银行达成协议,必要时可以在规定的额度内在人民币与国外货币之间进行互换;五是非法渠道出境,如走私、毒品交易、地摊银行等。(李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