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才引擎释放不竭动力——看江苏高层次气象青年人才发展之变
(中国气象报记者 赖栩雯 通讯员 曹颖 艾文文 刘敏) 十月的神州大地,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在江苏省气象局,人才硕果盈枝同样令人欣喜:3人入选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培养工程,20人入选“333”高层次人才第三层次培养工程,4人入选中国气象局“双百计划”,8人8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人被纳入中国气象局英才计划,8人被纳入气象科技骨干海外培养项目……
在欣喜的背后,反映的是江苏气象部门人才繁荣的发展现状,更折射出全省高层次青年人才培养机制的优越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省气象局围绕国家战略和高质量发展需求,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在青年人才,特别是高层次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上打破制度藩篱,突出人才能力本位。引育并举,精谋实为,全面提升了全省气象部门青年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开创了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格局,为江苏省气象现代化发展注入新动力。
精准引进,厘清人才资源的“源头活水”
江苏省气象局所处的南京北极阁,曾经是中国近现代气象事业的发源地,中国气象人才的“摇篮”——当代著名气象、地理学家竺可桢在此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气象研究所,涂长望、赵九章、叶笃正、陶诗言等气象大家都曾在此工作学习。
辉煌往矣,一度,江苏省气象人才发展堪忧。2012年,江苏省气象高层次人才队伍水平在全国仅居第十位,无人入选省“333”高层次人才第二层次培养工程,人才资源开发不足、人才梯次不合理,高层次青年人才断层等问题凸显,与事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短板亟待补齐。
人才紧缺如何补?精准引才是关键。江苏省气象局加强顶层设计,科学制定人才规划。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翟武全介绍,省气象局近年来在公开、公平的招聘制度下,围绕不同层次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差异,在引才目标上精准定位,把有限的编制资源投放在最紧缺、最急需、最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上。
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
2015年,为推进卫星资料的业务应用,江苏省气象局专门成立了多源卫星资料业务应用科技创新培育团队,加大对大气遥感等急需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陈昊就是当年被录用的复旦大学遥感专业博士生,现在已经成为该团队的第二负责人。因为导师“舍不得”放人,他差点耽误了入职。“当年我们多次协商就业协议,甚至延长报到时间,省局领导也几次过问,为的就是留住人才。”江苏省气象局人事处处长闵莉说。
在2013年的一次预报员专项项目验收会上,当时还在无锡市气象台任副台长的刘端阳因出色的科研能力让现场评委眼前一亮。“没想到市局还能有人把一个不起眼的项目做得这么好,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啊!”江苏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正研级高级工程师韩桂荣回忆道。很快,刘端阳就从无锡市气象局借调至省气象局从事大气环境研究,并作为唯一的地市级气象科技骨干入选中国气象局首批青年英才。不久,省气象局大气环境科技创新重点团队成立,集纳了全省环境气象精英。当时政策要求,团队成员必须是高级工程师,资历尚浅的刘端阳只是一名工程师,但他优异的表现打动了评审专家,被破格选用为团队负责人。
兴化市气象局地处江苏省中部,经济发展水平较全省偏低。如何吸引人才“往低处流”,兴化市气象局动了不少脑筋。一番摸索后,根据自身人才发展需求,市气象局参照执行当地政府人才政策,完善激励政策和支持措施,实施发放“购房券”等优惠制度吸引人才。
此外,从2012年起,江苏省气象局广开进贤之路,不仅大力引进气象院校毕业生,也注重吸纳其他院校重点学科人才,丰富人才格局。
精心培育,激活人才资源的“一池春水”
人才引进门后如何加强培养、助其成长,是摆在江苏省气象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多年的实践经验,让江苏省气象局完善分层递进式的青年人才工程管理模式,建立了领军人才、骨干人才等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培养使用激励机制,推动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通过分别实施‘新入职人员成长计划’‘业务科技青年新秀培育计划’等,让青年人才对未来发展目标有更清晰的定位。”闵莉解释,面向40岁以下青年骨干实施“业务科技骨干国际交流培养计划”,提供半年至一年的海外访问交流机会,致力于培养一批符合气象科技发展方向、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青年人才。
在分层递进式培养的同时,江苏省气象局还搭建了常规高层次学习交流平台。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徐萌说:“省气象局、科研所都会不定期邀请特聘专家、知名学者围绕气象业务科技前沿举办专题讲座,进行现场指导,为大家创造思想碰撞的机会。”
2015年,江苏省气象局在全国率先面向业务科研骨干人员开设雅思英语培训班,定期对准备出国(境)访问交流的人才进行专项英语强化培训。
江苏省气象局还实施了省、市两级领导直接联系专家制、青年新秀导师制等,积极促进人才成长。省气象台的国家级首席预报员韩桂荣、刘梅都是首批青年新秀导师,他们一位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一位是全国气象系统先进工作者,三年培养期直联5位一线青年新秀,悉数分享自己的工作方法和经验,帮助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成长。目前,第二期培养计划即将开始,15名导师将与20多名青年新秀结对子。
此外,江苏省气象局致力于完善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评价办法,破除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完善部门职称评审管理办法及其配套措施,突出评价人才对推动气象科技进步和业务服务发展的实际贡献。
2017年10月,江苏省气象局在贯彻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增强气象人才科技创新活力的若干意见》的基础上,建立了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主持完成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全国气象业务技能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等五类优秀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突破相关限制,组织专项评审,优先予以岗位聘用。
精确使用,让人才在事业发展中“如鱼得水”
重视人才,最好的做法就是人尽其才。
江苏省气象局党组认为,首先要加大改革落实力度,把《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落到实处;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人才松绑;最后,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
强化平台载体建设,构建人才“引育用”一体化“孵化器”。2015年,江苏省气象局联合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河海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等4所在宁高校或相关学院,共同打造南京大气科学联合研究中心,推进建设江苏交通气象重点实验室,广泛吸引优秀青年人才围绕江苏精细化预报新业务,积极开展研究工作。
五年来,江苏省气象局相继成立了中尺度数值预报应用、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报、大气环境等三个科技创新重点团队,成立了海洋天气预报技术、多源卫星资料业务应用、数据及信息网络等五个科技创新培育团队,将科研和业务带动起来,将人员优势和力量整合起来,凝聚科研合力促进成果转化。
“所有的创新团队都有着严格的培育流程,既盘活了人才资源,又带动了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韩桂荣说。
敢为人先,落到实处。“特别在涉及职称评审、出国交流等的政策文件起草时,人事部门会针对具体条款下的某一条标准、条件等反复研讨,力求科学合理。”江苏省气象局科技与预报处处长吕军说,“这样一来,政策能够满足人才实际需求,实施起来就更接地气。”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江苏省气象局加大奖励力度,设立青年基金、预报员专项、青年科技奖励等,为青年人才提供更多发展机会,增强人才创事干业的活力;同时,充分考虑人才实际需求,推动政策红利向一线业务岗位倾斜,以人才政策的温度造就人才引用的新高度。
如今,江苏省气象部门这块人才厚土已然硕果累累。在近五年新录用毕业生中,博士生占11.5%,硕士生占58.1%,各级人才队伍结构得到极大改善;在全省人才队伍中,45岁以下的占64.2%,其中40岁以下占51.9%,青年气象人才成为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设气象现代化强国击鼓催征,气象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蹄疾步稳,新时代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前景可期。未来,我国气象发展的宏图伟业终将掌握在一代高素质专业化气象人才手中,薪火相传,奔腾不息。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8年10月19日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