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省人大代表李萍:"风风火火"的人民监督员
用“脚不点地”“风风火火”来形容李萍,一点也不为过。江苏省扬州市皇宫社区主任、中国民革委员、江苏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届江苏省人民检察院人民监督员、江苏省公安厅警风警纪监督员……每一个职务的背后,都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都需要奔波与付出。
能帮一把是一把
李萍今年47岁,天性开朗,一张圆脸上始终笑意盈盈。2004年,她因企业解散而面临重新就业的抉择,在派出所任副所长的丈夫建议说:“汶河街道招聘一批社区干部,你善于和人打交道,挺合适。”她觉得有道理,第二天便去报了名。结果,她以出众的亲和力被街道相中,顺利成为皇宫社区的一名工作人员。2006年,她又当选为社区主任。
“社区干部就是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的。”李萍连眉也没皱一下,一到岗就扎进居民家中,逐户了解情况。经过近一个月的走门串户,哪家有党员、有残疾人、有育龄妇女、有老人孩子、有下岗无业人员等,她心里都有了一本明细账。
“困难群众那么多,你帮得了一个,难道能帮所有人吗?”有人不理解,她却满脸真诚:“我们能帮一把是一把。”
在她的倾力推动下,2012年,皇宫社区启动了“造血”工程,即针对困难群体送政策、送温暖、送技能、送岗位。 几年来,先后与35户困难家庭签订了结对帮扶协议,为6人实施了大病救助。同时,推出“年龄分类寻岗服务”,帮助29名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社区工作也可以很“智慧”
在很多人的眼中,社区工作就是管管环境卫生、处理邻里矛盾等鸡毛小事,几个退休大妈完全可以搞定。而事实上,近十多年来,由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大批企业的改制,许多政府、单位的职能,如退休人员管理、社会治安维护、公共卫生、保障救助等均转归社区,社区已成为一个职责繁多的综合性办事机构。
“社区建设确实需要与时俱进。”李萍理解中央的精神,提出了建设“智慧社区”的构想。
首先,她按照300户左右的规模,将社区划分为7个网格,由专职社工担任网格长,居民小组长、社区志愿者为网格员,具体联络一定数量的居民。同时,在主要楼道口设置了13块公示牌,印发了3000张联系卡,方便群众办事与咨询。如今,“有事情,找网格长”已成为皇宫社区居民最常说的一句话。
同时,她多方争取支持,投入80万元,于2012年4月建成面积达400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为社区成员提供便民、公共、中介、志愿等四大类“一站式”服务。她还在社区开通了“民情110”,居民通过热线电话或手机短信向社区反映的问题,会立即显示于服务大厅的电子屏幕,社区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处理。
一份建议胜过一张药方
作为一名警嫂,李萍对法律可谓耳濡目染。而社区工作更让她深深体会到,法律对于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的重要作用。于是,她在工作之余坚持学习法律知识,并积极促成法律与社区工作的结合。
2011年,她联系扬州市人民检察院、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司法局,在社区设立了法律工作站。检察官、法官和律师经常来到社区,为居民举办法律讲座,现场调解矛盾纠纷。居民遇到法律问题,则可拨打热线电话,随时请教咨询。家门口的法律服务让社区居民的很多矛盾消弥在萌芽状态。2012年,皇宫社区被评为省和谐示范社区。
2012年,她当选为江苏省第十二届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并被江苏省人民检察院选任为人民监督员。从此,她与法律的接触更亲密、更深入了。5年间,她先后参与20多起职务犯罪案件的监督,应邀参加省、市检察机关组织的庭审评议、执法检查等活动6次。
既然代表人民监督,就要敢监督、会监督。李萍在履职中发现,不少上访群众的上访原因,并不是无理取闹或者因错案蒙冤,而是司法机关的办案有瑕疵。
2015年1月,李萍向省人大常委会提交了《关于重视处理“瑕疵案”,深入推进法治、平安江苏建设的建议》。建议转至省检察院后,得到了高度重视。省检察院要求全省检察机关强化内部监督,采取案件评查、质量审查等方式,及时发现办案中存在的问题,并立即予以纠正;全面开展反向审视,倒逼办案质量和司法规范化水平的提高;加强责任追究,坚持过错责任、信访责任、信访突出问题“三必查”,督促检察干警依法用权、秉公办案。
一份建议胜过一张药方。目前,扬州市乃至江苏省的涉检信访数量均明显下降,不少“老访”终结奔波,重归安宁生活。
对话
《清风苑》:我们知道,社区工作不好做。你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李萍:社区如同一个枢纽。对下,联系着千家万户。对上,承接着医疗、卫生、民政、教育、公安、市政等众多政府职能部门。居民遇到的困难,单靠社区的力量,有时是难以解决的,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协调处理。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部门由于人力、财力、重视程度等原因,不能及时解决到位。我利用人大代表的身份奔走呼吁,也周折重重。我真诚希望,相关部门能切实从群众利益出发,增强服务意识和协作意识,积极履职,把实事办早办好。
《清风苑》:作为一位人大代表,你有不少机会了解检察工作。对于检察机关的司法办案,你有怎样的体会?
李萍:从我观摩的一起案件庭审说起吧。2014年,扬州这里发生一起留美博士弑父伤母案,备受社会关注。此案开庭时,我作为人大代表应邀旁听。公诉人在发表公诉意见时说,一个农家孩子能够读到博士很不容易,国家培养这样一个人才也花费了很大代价。而且,被告人没有任何前科,犯罪的主观恶意也不大,可以从爱惜、挽救人才的角度出发,给予其从轻处罚。这与我、很多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后来,法院采纳了公诉意见,被告人被判处十年有期徒刑。由此我体会到,检察机关的司法办案还是比较人性化的,在公正的同时不忘法律的温度。
《清风苑》:你认为,检察业务与社区、群众工作还有哪些融合的渠道?
李萍:我觉得检察机关还要进一步贴近群众,而社区是个很好的桥梁。比如,扬州市检察院在我们社区设立的法律工作室,将服务送到了百姓身边,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了解检察官和检察工作。除此之外,现在很多社区都有了电子显示屏、手机服务平台,检察机关可以将宣传视频、新媒体作品在这些载体上播放,直观地向群众展示工作和形象。还可将检察院官方新媒体的二维码公布于社区,方便居民扫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