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574人因涉嫌拒执罪被法院移送公安机关

24.07.2015  19:16

  中新网太原7月24日电(刘小红)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24日举行新闻发布会称,该省8个月内609名“老赖”被法院移送至公安机关,其中,涉嫌拒执犯罪550案共574人。

  据了解,2014年11月至2015年6月30日,山西在开展打击拒执行为等犯罪专项活动中,共公安机关移送涉嫌拒执犯罪550案574人,已判16案19人;涉嫌妨害公务罪4案4人,已判1案1人;非法处置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罪29案31人,已判1案1人。合计向公安移送583案609人,实际已判决18案21人。

  其余案件有的在公安侦查阶段、有的在检察院公诉审查阶段、有的在法院审判过程中。法院自行拘留813案814人,移送公安协助查控1753案1800人,公安机关已协助查控84案85人。

  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执行局郭斌庭长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中国最高人民法院7月20日发布22日生效的《关于审理拒不执行判决、裁定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的决定》两个司法解释新亮点。

  首先,拒执罪司法解释规定的一个重大变化,是由过去单一制通过公诉程序追究拒执罪转换为公诉程序和自诉程序都可以追究的双轨制。当由公诉程序转变为公诉程序和自诉程序并轨的情况下,主要是提高打击拒执罪的力度,拓宽了打击拒执罪的渠道。

  然而这样可能使提起拒执罪的自诉案件有所增加,但对拒执罪自诉有严格条件限制,自诉人要有证据证明符合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负有执行义务的人拒不执行判决、裁定,侵害了自己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第二:申请执行人曾经提出控告,而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对负有执行义务的人不予追究刑事责任,法院认为符合立案条件予以立案。通过这两个明确的条件限制将控制不构成犯罪或者滥诉现象的发生。

  其次是明确了构成拒执罪的八种情形。1、具有拒绝报告或者虚假报告财产情况、违反人民法院限制高消费及有关消费令等拒不执行行为,经采取罚款或者拘留等强制措施后仍拒不执行的;2、伪造、毁灭有关被执行人履行能力的重要证据,以暴力、威胁、贿买方法阻止他人作证或者指使、贿买、胁迫他人作伪证,妨碍人民法院查明被执行人财产情况,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3、拒不交付法律文书指定交付的财物、票证或者拒不迁出房屋、退出土地,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另外,4、与他人串通,通过虚假诉讼、虚假仲裁、虚假和解等方式妨害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5、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执行人员进入执行现场或者聚众哄闹、冲击执行现场,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的;6、对执行人员进行侮辱、围攻、扣押、殴打,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的;7、毁损、抢夺执行案件材料、执行公务车辆和其他执行器械、执行人员服装以及执行公务证件,致使执行工作无法进行的;8、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致使债权人遭受重大损失的。

  还有就是关于限制高消费和有关消费的司法解释最突出的变化是从限制高消费拓宽到限制一般消费,也就是高消费以外非生活或经营必需的消费类型。如今,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把限制范围扩大到乘坐G字头动车组列车和一般动车组列车一等座以上座位。

  最后,是对于被执行人是单位的,过去只限制单位法定代表人的消费,这次扩大了“有关人员”的范围,包括四类: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影响债务履行的直接责任人员以及实际控制人。

  据悉,根据最高法院《关于开展“集中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等犯罪行为专项行动新闻宣传周”活动及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营造山西全省开展集中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等犯罪行为专项行动的良好舆论氛围,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山西省三级法院在2015年7月21日至27日开展专项行动新闻宣传周活动。(完)

  原标题:山西574人因涉嫌拒执罪被法院移送公安机关

  稿源:中新网

  作者:

“十三五”期间 中央财政实施2000多个湿地保护修复项目
  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十三五”期间,我国持续强化湿地管理顶层设计,加强湿地保护修复,新建国家湿地公园201处,安排中央财政投入98.妇女联合会
中国将与193个国家携手向宫颈癌说“不”
        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获悉,妇女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