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区人口2020年或达200万 5年内将建成一儿童医院

22.04.2016  11:25

  中国江苏网4月22日讯 “全面两孩”时代已经来了,我市人口形势不容乐观,计生服务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考验。前天,我市召开全市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会上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目标责任。预计到2020年,市区常住人口将达200万。为了满足“全面两孩”未来的需求,今年全市产儿科床位将增5%-8%,5年内我市将建 一所市级儿童医院。

  出生人口性别比逐年降低

  其他9项人口指标基本达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出生政策符合率99.37%,家庭健康服务覆盖率95.36%,出生性别男女比为109.5:100,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率94.37%,人口公共服务机构覆盖率98.75%,人口信息化建设指数98.71%,人口计生队伍建设达标率96.74%,人口计生奖励优惠政策全面兑现,人均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经费达到省定标准。除出生人口性别比略有偏高外,其他9项指标全部达标或高于省定目标值。截至2015年,全市累计完成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11万人,覆盖率达111.9%,均高于省定目标值和市民生幸福工程年度目标,有效推进出生人口素质关口前移。

  10多年前,我市出生人口性别比一直居高不下,2003年更创下了我市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112.98:100,出生男女比例失衡。为此,我市积极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专项治理工作,在全市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出生人口性别比逐年降低。

  市区常住人口将达到200万

  预计到2020年,增加90万

  记者了解到,全面放开两孩以后,我市人口计生服务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考验。

  首先是新型城镇化加速,截至2015年底,全市常住人口448.36万人,比上年增长0.19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2.79%,比上年提高1.59个百分点,即当年新增5.7万城镇人口。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居住证制度的实施,将会有更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城市,预计到2020年扬州市区常住人口将达到200万,其中增量人群90万。

  “新增城镇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将对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形成新的挑战。”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也就要求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能力随之扩展。

  人口老龄化加速。截至2015年底,扬州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户籍总人口的23.64%,高出全省3个百分点、全国7.54个百分点。呈现出老龄人口规模庞大、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高龄老年人口增长最快、老龄人口城乡倒挂、“空巢”老年家庭数量不断增加、“未富先老”等方面的特征。

  此外,农村空心化也显现突出。2015年全市户籍人口比常住人口多12.76万人,意味着全市有近12万人是净流出人口,基本以外地工作为主。其中宝应、高邮和仪征净流出人口数量较多,这部分外出人口大部分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由此导致农村人口呈现出总人口下降,以儿童、大龄劳动力和老人为主体,年轻劳动力断层的新人口结构。农村人口空心化对公共服务管理方面形成诸多挑战。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左右

  生育两个及以内孩子不实行审批

  市卫计委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时期,将统筹推进生育政策、服务管理制度、家庭发展支持体系和治理机制综合改革。确保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将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左右;确保出生人口素质明显提高,出生人口性别比基本正常。

  对生育两个及两个以内孩子的夫妻,不实行审批,由家庭自主安排生育。“实行这样的生育登记服务制度,简政便民。”卫计委基层指导处负责人介绍,改进再婚、病残等特殊情形再生育管理,全面推行婚育承诺制。流动人口可在居住地进行生育登记。

  “我们还将建立出生人口监测和预警机制,运用监测结果,可以准确评估政策实施效果,及时改进工作。”据介绍,开展出生人口监测预警,加强人口变动情况调查,有利于推进户籍管理、婚姻、人口健康、教育、社会保障等信息共享,可以及时把握出生人口动态。

  “十三五”建成一所市级儿童医院

  今年全市产儿科床位增长5%-8%

  我市儿童有89万左右,但我市儿科医生紧张,城区儿科专科医生只有80多名,全市专科医生总数不足200名。一到传染疾病多发季节,扬城各大医院儿科床位爆满,家长偏热衷带孩子到城区挂专家号,导致儿科专家工作强度很大。未来,这一现象将有所好转。“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建成一所市级儿童医院,缓解城区“儿科忙、患者多、医生累”的局面。

  “十三五”期间,妇幼保健方面继续推进分级诊疗,各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健全率达100%。为满足“全面两孩”带来的更多就诊需求,我市将加强各级医疗机构产儿科建设,整合基层医疗机构的产儿科资源,新建(扩建)农村区域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形成区域产儿科优势。

  同时,将扩大全市妇幼保健和产儿科住院服务供给,今年全市医疗机构产儿科床位实现5%-8%的增长,并完善市、县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中心建设,进一步畅通转诊转运绿色通道。 记者王诗韵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