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第一个来看我们的是干部‘亲戚’”——“结对认亲”让四川康定灾区干部群众心越贴越近

04.12.2014  13:31

  新华网成都12月4日电(记者吴晓颖、董小红)“没想到,震后第一个来看我们的‘亲戚’是干部。”住在临时安置点的震中塔公乡塔克村牧民村之志玛说,11月23日,康定地震后第二天,跟她毫无血缘关系的“亲戚”罗让降央就赶了几十里山路来看望他们了。

  罗让降央是塔公乡一名乡干部,包括村之志玛在内的塔克村8户牧民是他在“结对认亲”群众工作活动中认下的“亲戚”。从2012年起,甘孜州推进群众工作“全覆盖”,要求全州各乡镇每名干部“结对”10至12户、县级机关每名干部职工“结对”4至8户、州级部门每名干部职工“结对”2至6户,教师、医生每人“结对”一户。两年多来,6万多名公职人员与25万多户农牧民“结亲戚”,实现了与农牧民结对认亲不留“盲区”。

  甘孜州委书记胡昌升说,“结对认亲”是一种密切干群关系、转变干部作风的群众工作方法。在这次地震中,它发挥出消除群众恐慌心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救灾安置的作用。

  11月22日康定地震发生后,甘孜州积极组织抢险救灾,要求每名干部第一时间赶到震区“结对子”的农牧户家中,疏导情绪、协助安置,发放救灾物资,维护灾区秩序。不能到现场救灾的,也要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慰问、帮助受灾农牧民。目前,全州已有200余个走亲访亲小分队进村入户、帮助结对亲戚抗震救灾。

  震后第六天,记者在受灾最重的道孚县八美镇中谷村看到,一名20多岁的姑娘在受灾村民泽荣拉姆家忙前忙后。她是与拉姆家“结对子”的八美中学老师梦吉卓玛。地震发生时,梦吉卓玛正在外地走亲戚,听说拉姆家受灾严重,房子倒塌,她第二天一早就赶到拉姆家中,带来了米、面、油等生活用品。

  “看到她来,我们全家心里踏实多了。”泽荣拉姆说。

  记者采访发现,以“结对认亲”为突破口,甘孜州已逐渐形成一整套群众路线“走基层”常态化机制,及时把握民情、化解民怨,使干部与群众的心越贴越近。

  在受灾较重的道孚县金龙寺,记者看到,寺庙大殿一侧的墙体已全部垮塌,部分僧房损毁,但这并没有影响平时的法事活动——僧人们在政府帮忙搭建的帐篷里诵经。在大殿后院,10多顶大小各异的帐篷搭在草地上,作为僧人的临时居所。

  寺庙管委会主任向巴扎西说,“这些帐篷都是当天夜里政府送来的,今天又发了可以御寒的棉帐篷。多亏了政府,我们才没挨饿受冻。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震后,康定县委办公室干部王开珍,一直坚守在“结对子”农牧民村上抢险救灾,因劳累过度和缺氧两次晕倒;塔公乡塔公村村长冲翁杜吉,年近七旬,抢伤员、搭帐篷、发物资,甚至组织党员服务队通宵巡逻……

  “通过‘结对认亲’,我们真切感受到了群众的苦处和难处。只要用心用力用情为群众做实事,群众自然会尊重你、信任你。”甘孜县昔色乡党委书记泽仁洛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