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枣桃酥雪片糕等传统零食回归市民生活
周末大扫除,80后程敏在阁楼上整理春节多出来的零食,她惊喜地发现,除了巧克力外,还有不少雪片糕,这些可都是她小时候的最爱。
提到零食,可能更多人脑海中浮现的是薯片、蛋糕、果仁之类,但在70后、80后们眼中,零食可不仅仅是可乐和薯片这些,一袋几元钱的桃酥、雪片糕等,也满满都是儿时的回忆。
传统零食,记忆中的美好
每次带儿子去超市零食,在某事业单位工作的何波便想起儿时吃零食的趣事。“那时,家中条件差,父母没有余钱给我们买零食,便只能眼巴巴地看着班上少数同学吃。”何波说,印象最深的是拿家中拖鞋换“老虎糖”的事。“村里经常有外地人来,他们一边敲鼓,一边嘴里连续喊着‘换老虎糖’,塑料、牙膏皮、空罐子都能换。有一次,我在家里实在翻不到不用的东西,便拿去年穿的塑料拖鞋,换了几块老虎糖。父母发现之后,我被结结实实地揍了一顿。”何波说,虽然当时被揍得龇牙咧嘴,但在20年后回忆起那段往事,反而觉得挺有趣。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零食品种不如今日之繁多,但正是因为稀少,才觉可贵。小学老师沈女士同样是一名80后,说起与零食相关的记忆,她嘴角上扬,笑出了声。“小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吃上零食,过年最多的就是京枣和云片糕,我嘴甜,去别人家拜年总能多拿一份,到家后姐姐便和我商量,让我把零食给她保管,我偏不。藏来藏去,一会儿藏到柜子里,一会儿藏到灶房里,最后我自己也想不起来藏哪儿去了。”
手工制造,如今依然存在
让众多60后、70后、80后念念不忘的儿时零食,是京枣、桃酥、雪片糕。这些都是手工制作而出,随着时间流逝,这些零食曾经消失了一段时间,现在市场有需求,一些制作这些零食的手工作坊又开始悄然出现。
在土桥街上,有一家以传统手法加工京枣、桃酥、油面、脆饼的食品加工组。加工组老板刘桂权和妻子刘来娣从事加工京枣、桃酥、雪片糕已经40多年,经历了京枣、桃酥、雪片糕的紧俏到萧条再到回暖。“最开始的时候,这些零售是由粮公所统一加工的,凭票供应,平常时候普通人家想买也买不着,只有过年或坐月子会买点。改革开放后,蛋糕、面包迅速地抢占了零售市场,那几年生意真是不好做,开一次炉要卖几个礼拜,自己家的早饭基本都是泡脆饼、油面。不过,近几年,喜欢吃的人越来越多了,生意也渐渐有了起色。”刘桂权说。
刘桂权的手艺也算得上是“子承父业”,父亲刘宝芝当年在西来粮公所从事炸油条、煮油面等工作,那时生活条件很艰苦,作为长子的刘桂权十几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后面学徒,揉面、发酵、配料……一年下来,他就可以自己独自操作了。
“我们兄妹五个,当年个个都会做,不过就我一个人坚持做到现在,他们都进入工厂当了工人,做这一行,又苦又累,煮油面、京枣时那油烟对人伤害也很大,我父亲就是年轻时煮得太多,现在肺不太好。”刘桂权说,“原先我是在自家埭上做,销售很麻烦,经常是晚上做,白天骑车沿埭销售,后来,喜欢吃老式京枣、桃酥、油面的人多了,经常有人寻到我们埭上去买,为了方便客户,我就在土桥街上租了现在这地方,现在,我的京枣、桃酥一出摊,就有附近居民闻香前来购买。”
或许是越来越多的人追寻记忆中的味道,小作坊每年的零售总能有个四五吨的销售。
零食店里,也能找到“儿时味道”
装修醒目、品类繁多……近年来,在城区街头,“量贩式”零食店越开越多。它们面积不大,主打“迷你分量贩售”,小包装迷你售卖,吸引了不少传统零食爱好者前去购买。
正在选购零食的一位市民说,店里销售食品大多独立包装,可以按斤买,品种和口味比一般超市丰富。“这样的设计特别适合上班族,我们单位的小姑娘都喜欢买。”这位市民说。
就是在这样“高大上”的零食店里,也能找到不少“儿时味道”。记者在人民路上一家零食店里便发现不少云片糕,与手工作坊里生产出来的云片糕不同,这里的云片糕口味多样,包装也很精美。
“我们店还会帮忙代购,定期从苏州、上海代购零食。我发现,一些老字号生产的点心挺受欢迎,这些点心手工制作,保质期不长,但包装挺精致,比如苏州一些老字号点心店里生产的桃酥、京枣等都是抢手货。”这家店的店主说,她也是一名80后,也会在代购时特地选一些“儿时味道”,“这些传统零食不应该被时代抛弃,现在,它们以另一种姿态回归,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