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靖江产业转型升级
初夏的五月,枝繁叶茂的季节。中科院理化所(靖江)产业园如同经历了春天的萌动,正舒展筋骨开始发力成长。中科华星、中科苏派、中科睿凌、中科金秋竹等四个高科技产业项目加快投产、达产,正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这是中科院在全国范围内首个集中于一个区域发展的产业化基地,更是我市推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精彩之笔。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在靖江已经由点及面全方位展开,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经济加速发展的新引擎。
产学研推动船舶智能制造
作为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国家级船舶出口基地,靖江尽管已是“造船大市”,但离“造船强市”的目标还有不少差距。
新世纪造船集团董事长袁凯飞认为,靖江造船与日韩企业相比,主要是劳动生产率相距甚远,必须通过推进智能制造,实现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船舶建造时间缩短。
补齐短板,关键要靠创新技术。去年,我市依托南京理工大学,建设新技术船舶智能制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设立的靖江市船舶智能制造研发中心,引进船舶智能制造领域的高水平专家50余名入驻,积极开展项目研发、科技活动,帮助解决船舶产业建造效率、船台时间、质量稳定性等关键技术。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克鸿带领30多人的高层次研发专家,长期驻靖参与基地建设。团队与新时代造船公司合作的“大型船舶机器人智能化高效焊接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获得省科技成果转化资金1000万元扶持。
王克鸿团队新近研发的高氮奥氏体不锈钢,具有强度高、韧性好、无磁性、可焊性好、耐腐性强等特点,已经在亚星锚链、新时代造船等企业进行运用,对解决海工平台、远洋船舶防腐等问题,具有很大的市场价值。
目前,我市船舶及配套企业都与南京理工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众多高校院所建立紧密型的产学研共同体,在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加快智能制造方面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新世纪造船正在筹备建设智能化车间,亚星锚链的智能化系泊链生产车间即将投入试生产。
去年,我市创建成省船舶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基地。依靠政产学研合作,我市正加快集聚人才与创新要素,大力促进船舶产业转型升级。
产研院推动常态化科技合作
我市“联姻”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常州大学及中科院理化所、金属所共建靖江市产业技术研究院,成为全省县级市中首个产业技术研究院。
产研院的建立,让我市政产学研合作变为一种常态。两年来,市产研院发布企业技术需求和科研院所最新项目信息上千次,实现双方需求有效对接;通过开发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前瞻性技术,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数百次;搭建人才引育平台,为企业高层次人才引进和人才培训提供多层次服务。产研院还开展新成果、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的推广应用,有效促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
去年,产研院创立了“靖江产学研高端论坛”公益讲座,举办六期高端论坛,与市环境保护局、泰州南京理工大学研究院共同成立环境检测平台,与南京工业大学成立“有机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利用产研所”,推动企业提前介入参与科研,使研发创新成果更具市场价值,更利于转化。
产研院联盟单位进一步深化与靖江企业合作。中科院理化所继续推进高端化产业项目合作,加快中科瑞泰、中科光源等项目建设。中科院金属所加快在靖建设技术成果转化基地,计划发展金属所产业园。江苏大学有针对性地推进与靖江特色产业的产学研合作,联合上骐集团、江苏升亚泵阀等企业开发多项新产品。
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费翔表示,产研院的成立完善了产学研合作的市场化推进方式,让企业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是以科技、产业、人才紧密结合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今后,将进一步在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发挥好“红娘”作用。
创新载体推动先进技术应用
加快一批创新载体建设,将会为产业升级持续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撑。位于新港城科教产业园的先进焊接技术应用中心正在发挥这样的示范效应。
由靖江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常州大学怀德学院、泰州南理工研究院三方共建的焊接技术应用中心,将努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焊接技术高端人才和产业技术服务平台。目前,部分机器人焊接设备已经进场安装调试完毕。
“焊接技术应用中心将针对靖江焊接技术方面的人才及技术需求,积极开展合作,推介、转化科技成果,为全市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智力与科技支撑。”费翔说,焊接中心会在推进产学研合作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在政产学研合作热潮推动下,一批协同创新载体加快建设。今年3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靖江产业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精密成型工作站同时揭牌,加快在靖打造高校技术实验基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靖江华信科技创业园入驻6家高校院所技术转移靖江分中心,大力实施成果转化运作,推动园区内企业创新创业。中科院理化所(靖江)产业园加快新合作项目入驻,将不断发展壮大。
更多的企业研发平台建设不断加强。今年初,亚星锚链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实现全市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零的突破。去年,我市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工程中心5个,省级研究生工作站11个,共建产学研联合体23家。目前,我市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达25家,名列泰州市第一。这些创新载体将为企业招揽高层次人才、实现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