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增强产业集聚推进南京城市化发展内质的思考

06.03.2015  22:34


对增强产业集聚推进南京城市化发展内质的思考






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新的发展阶段上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扩大内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保持经济健康持续推进的重大战略举措。本文通过借鉴美国、德国、日本等三国以产业集聚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简要阐述南京产业集聚的现状以及目前所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阶段,对南京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提出以“打造产业集聚航母,提升南京城市化发展内质”的对策:顶层设计产业布局,建立功能互补的产业集聚带;科学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结构合理的产业格局;积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形成产业梯度配置;紧盯国际国内前沿产业,继续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

[关键词]产业集聚城市化 对策



去年12月份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根据城市资源禀赋,发展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体系,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特别是要着力提高服务业比重,增强城市创新能力……近年来,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化和区域一体化不断发展,城市品质不断提升。但我们也应看到,现阶段南京城市化内质结构和综合效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为此,我们要注重培育符合我市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集聚群,增强城市化发展内生动力,提升城市化内在品质,促进区域经济大发展,大繁荣,把南京都市圈打造成长三角经济带、长江经济带中最具影响力、最有活力的一极。

一、国际上产业集聚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成功经验

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产业从空间、技术、资金等方面集中汇聚,形成了竞争力强、溢出效益明显的集聚群,有力地推动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本文遴选了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典范国家,分析其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产业集聚特点,为我们探索城市化发展之路、减少失误、少走弯路、提高都市圈整体品质,提供有益的借鉴。

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2012年城市化水平已达到了83%。美国的产业发展经历了工业化、后工业化、去工业化、再工业化阶段,产业集聚始终伴随着工业化过程,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的城市化进程。

1 、规模宏大的工业集中区。 美国的北美五大湖都市圈,人口超过5000万,占全美的15.4%,国内生产总值在2.5万亿美元以上,人均约3万美元,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40%以上,它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都市圈共同构成北美发达的、规模巨大的制造业带。

2 、注重产业政策调控,实施产业梯度推移。 工业化的不平衡带来了美国东北部与中西部城镇化的不平衡。政府为此制定了合理的产业政策,扶持西部主导产业,并由东北部向中西部依次铺开城镇化建设,促进了美国中西部城市经济的发展。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美国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调控,防止了中西部传统工业区出现的经济滑坡和城市中心区产业空洞化现象,如放松管制,适当放宽或取消一些阻碍经济发展的政策;保护本国市场,严控国外钢铁产品进口;制定税收、补贴及信贷优惠政策,引导制造业从东北部向西部、南部地区转移;发放迁移费用补贴、住房补贴,鼓励剩余劳动力外迁;扶持国内制造业对外投资,支持老工业区向国外转移部分劳动密集型和耗能污染型产业,有序地实施产业梯度推移。

3 、借助高新技术,形成发展强劲、潜力巨大的产业集聚区。 借力新技术革命,积极实施产业结构升级,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新动力。1981年里根政府出台《研究与发展减税法案》,增加教研经费,鼓励中小企业自主研发,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聚集区发展成为潜力巨大的新兴城市,著名的“硅谷”就是其中之一。纽约都市圈充分发挥其地缘优势,利用高新技术加强对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把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等产业从核心城市剥离开来,实现了制造业中心向研发基地和服务中心的转型,纽约市也逐渐从货运和生产城市转变为服务、金融和消费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力量,向周围区域扩散与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发展,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聚与城市的蔓延。

德国:

德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依据各地各区域的不同产业特点,遵循“小即是美”的原则,建立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德国的产业政策重点均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主,按照自己的特色、定位和侧重点,大力发展具有核心支撑的城市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避免过度发展城市区域中的某一单一支配性中心城市,形成若干功能互补的多极城市群,避免了空心城镇化。比如,柏林是文化、工业中心,法兰克福是金融中心,汉堡是贸易中心,斯图加特是汽车城,海德堡是科研城、文化城和旅游城。城市特色产业和文化不仅促进了城市良性健康发展,而且还增强了居民的自豪感、凝聚力和城市环境的舒适度,有利于提升城市的形象,增强城市的竞争力。

日本:

日本作为二战后首个实现工业化的亚洲国家,日本城镇化建设的经验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1 、运用技术革新提升工业化水平,推动产业区域转移。 二战”前,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一带,城市也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二战”后,日本充分利用国际经济快速复苏以及外贸环境有利的条件,大量引进外资和高新技术,广泛进行技术革新,为工业部门提供优惠政策和措施,使得国内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日本的工业化首先从大中城市出发,由内向外逐步地辐射到周围地区,同时还注重发展农村工业,鼓励工业向农村转移,实现农村工业化,推进农村现代化,推动了产业梯度转移,从而促进了城镇化的快速提高。

2 、实施产业定位,形成功能互补的产业集聚带。 20世纪50年代,为了解决东京因人口和产业集聚造成的市区无序扩大、交通情况恶化和公共设施不足等问题,日本首次提出建设首都圈,并于1962年始先后五次实施全国综合开发计划,对不同城市进行了产业定位,形成了功能完备、产业互补的产业集聚带,整体提高了日本经济效益,较好地解决了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大大促进了全国城镇化的进展。目前,东京都市圈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国际城市群,总面积约1.34万平方公里,占日本陆地面积3.5%左右;人口有3400多万,大概占全国人口27%;国内生产总值更是占到日本全国的1/3;城市化水平达到80%以上。东京市中心以打造跨国公司的总部所在地为目标;临海地区则是高附加值的重工业化、外向型经济临港工业地带;东京近郊地区在经济高速成长期曾经是工厂和研究开发机构的集聚地,随着东京都市圈中央汽车道的整修,如今正在向物流枢纽转型。

二、南京的产业集聚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工业化发展十分迅猛,逐步形成了以电子、石化、钢铁、汽车为龙头的四大支柱产业;紧瞄国际国内尖端产业,实施顶层设计,集聚了初具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群;依据区域特点,创建区域品牌,打造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凭借产业的集聚效应,有力地推动了南京城市化进程,增强了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据统计,2013年南京市城镇化率已达到了80.5%,工业化率达到了37.42%。

1 、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 电子、石化、钢铁、汽车作为南京经济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随着经济态势的变化,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其生产总值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占有绝对比重(如表一所示),对全市的工业生产和效益增长支撑作用明显,为南京整个经济的平稳步疾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进了南京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南京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表一: 2007-2013 年南京四大支柱产业产值及占比统计表

单位:亿元,%

指 标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工业总产值

3984.60

4325.06

4223.36

5363.27

6657.85

7437.86

8332.67

占全市工业

总产值比重

68.80

66.82

62.51

63.08

64.31

65.22

65.89

资料来源:各年工业统计报表

2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迅速,爆发力强。 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显著提升南京的产业地位和竞争力,促进科教资源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使南京的经济发展更好地适应国内、国外两个市场,2012年10月,根据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特点,南京市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中国软件与新兴产业名城的意见》,明确了下一代信息网络、 智能电网生物医药节能环 保、新型显示、卫星应用、 智能 制造装备、 轨道交通新能源 汽车 等六类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攻方向,组建了南京市“6谷21园”新兴产业载体,形成了聚焦重点、错位发展的格局,实施差异化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是南京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之一。据有关资料显示,2013年南京市六类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4700亿元,增长22.8%,占南京市工业经济比重首超石化、 钢铁建材 三大传统产业之和;下一代信息网络、新型显示、轨道交通三大产业集聚度均超过了80%,高端软件与新兴 信息服务 、新型显示两大产业跻身千亿级产业行列;今年1-2月,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持续快于工业增长,增速高于全市工业平均水平13.5个百分点,其中智能电网、生物医药、卫星应用、轨道交通、 新能源汽车 等五大产业收入均保持了27%以上的增速。

3 、功能定位科学,轴线作用强劲。 作为省会城市,南京科学界定城市功能,充分利用中心城市强劲的轴线作用,带动区域内中小城市迅速崛起,同时中小城市积极接受辐射,承接产业转移,成为中心城市发展的极核,并依据各地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情况,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链条,彰显出区域优势。主城区发挥了核心功能作用,集聚了科技、产业、人才、投资、信息等发展要素,突出发展科教文卫、金融商务、服务外包、文化旅游业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如建设南京创意设计中心,打造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和秦淮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紫金山—玄武湖文化旅游示范区,推动夫子庙地区提档升级等等,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综合功能,提升现代化和国际化水平;雨花台区利用靠近主城区的区位优势,发展“中国软件谷”和一些软件园等高新技术产业;江宁着力发展智能电网、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回报率极高的新兴产业,利用枢纽集聚辐射效应,发展空港经济区,形成高附加值物流和临空服务集聚产业;栖霞区则集中了全市的主要工业生产,建立了仙林“大学城”,即将全面启动栖霞山文化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高淳区建成国际慢城生态游休闲农业精品线路等等。

三、工业化快速发展推高南京城市化水平

工业化是城市化最核心的动力。工业化使得城市成为经济资源聚集的中心,促进了产业的高度集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工业比较收益,同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也助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工业化的提升。图一显示了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循环关系。

图一 工业化与城镇化循环关系图

通常国际上衡量工业化水平经常采用人均生产总值、非农增加值比重、非农就业比重和城镇化率四项指标,并根据不同的指标值将工业化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工业化初期,即工业化起步;第二阶段是工业化中期,即工业化起飞;第三阶段是工业化后期,即基本实现工业化;第四阶段是后工业化阶段,即全面实现工业化。工业化每个阶段对应着不同水平的城镇化水平(见表二)。从表中所显示的统计指标看,南京市已处在后工业化发展阶段。

表二:工业化进程与城镇化率的经验数据及南京市的数值指标图示

发展阶段

人均生产

总值

(美元)

非农增加

值比重

(%)

非农就业比重

(%)

城镇化率

(%)

工业化初期(工业化起步)

600

65

20

10

工业化中期(工业化起飞)

1200

80

50

30

工业化后期(基本实现工业化)

3000

90

70

60

后工业化阶段(全面实现工业化)

4500

95

90

80

南京市2013年数值指标

15827

97.7

90.8

80.5

资料来源:南京统计公报、南京统计年鉴

工业化的发展推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按照美国诺瑟姆1975年的研究结果,城市化的发展通常会呈现出阶段性的规律,可划分为城市化初期、城市化中期和城市化后期三个阶段,形成一条被拉平的倒“S”型发展曲线(如图二所示)。

图二:

并且,在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上,经济学界通常用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来衡量,一般认为,它们比值的合理范围在140%至250%之间,当然,随着西方发达国家去工业化现象和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工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迅速下降,服务业比重迅速上升,城市发展更快,城市化率更高,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的比值在扩大。根据钱纳里发展模式,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也大致反映出相同的规律。这一发展模式表明,在低收入区间内,城市化率超过工业化率,但差异不大;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的时候,工业占GDP份额为37.9%,城市化65.8%,城市化应该高出工业化28.7个百分点。图三中显示,南京市2000年城市化率为71.1%,工业占GDP份额为39.57%,前者比后者高出31.53个百分点,二者比值为180%;2005城市化率为76.2%,工业化率为42.56%,二者之差为33.64个百分点,之比为179%;2010城市化率为78.5%,工业化率为40%,二者差了38.5个百分点,比值为196%;2013年城市化率为80.5%,工业化率为37.42%,二者相差43.08个百分点,比值为215%,均位于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的合理比值区间,这说明南京市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水平基本相一致,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南京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同时,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城镇化率达到76%至90%之间,城市已进入高级城市型社会。从图三中可以看出,我市现已处于城市化发展后期,步入了高级城市型社会。















注: 工业化率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市、镇全部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四、南京城市化发展中的不足之处

尽管南京工业化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城市化推进速度较快,城市化率在全国城市中的排位不低,但城市化发展的内在品质和质量还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一是产业布局有待于进一步调整。 在城乡结合部及远郊,产业配置尚不尽合理的,产业布局出现脱节,不能有效地吸纳农村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江南江北之间发展差异较大,也制约了城市化发展质量的提升;工业化用地和城镇化用地的粗放低效,人口城市化低于土地城市化,制约了区域城市化质量的提高;此外,全市各类工业园区林立、分散,存在产业同构现象,分布也不尽合理,园区之间有重叠交叉,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缺乏分工和协作。

二是产业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 首先, 三次产业结构还需继续调整优化 。据有关资料显示,2010年,我国当年的工业化率(46.8%)和城镇化率(51.3%)的比值为1.09,而全球这一比值的平均值是1.95,美、英、法为4.1, 德国 为2.64, 日本 为2.48,2010年南京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2.8:46.5:50.7,工业化率为40%,城市化率为78.5%,它们的比值为1.96,略高于全球均值,即便2013年南京三次产业增加值调整到2.3:43.3:54.4,城市化率(80.5%)和工业化率(37.42%)比值上升到了2.15,仍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差距。这就是说,同样是提高1个点的城市化率,我们的工业化率要比西方发达国家更高;同样实现相同数量人口的城镇化,我们要办更多的工业。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比我们新、轻、优,能够吸纳更多的人员就业,就可能产生数以万计白领,对城镇化率的贡献度就更大。其次, 经济质量和环境质量水平偏低 。据《中国经济周刊》和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12年《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对全国268个地级以上城市城镇化质量进行比较,南京的城镇化质量指数为0.6376,在全国排名第12位,其中,城市发展质量指数位列15位,城市化效率指数则排到了60名之外。而城镇化效率指数是由经济社会效率和生态环境效率构成,7个指标包括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硫排放等。此外,从中科院2013年公布的城市GDP质量指数来看,被调查的50个城市中,南京经济质量和环境质量指标分列36位和第40位。由此可以看出,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南京新型城镇化道路上最值得重视的问题。

三是产业辐射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虽然南京的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新兴战略产业发展迅速,但其集聚的规模、新品研发能力等等在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依然十分有限,整体产业集聚群激发效应能力不足,没有特大的、具有航母级的拳头产业,对以南京为核心的城市群发展的辐射、带动力还比较弱。

五、打造产业集聚航母,提升城市化发展内质

南京已处于后工业化和高级城市化社会时期。因此,在推动城市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域优势特点,注重顶层设计,要有前瞻性规划,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功成不必在我”的气魄,大力推行改革创新,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及早实施转型升级,为提升我市城市化发展内质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

1 、顶层设计产业布局,建立功能互补的产业集聚带。 要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经济发展蓝图,对南京都市圈的产业进行合理布局,以谋求全局谋求长远的战略性眼光进行顶层设计规划,充分考虑到各区域的不同特点,扬长避短,既要有朝阳顶级产业,也要照顾传统特色产业,使区域内的产业汇聚成一盘棋,建立起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相互依促的产业集聚带,最大限度地发挥产业集聚活力,实现效益最大化,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说:中心城市,要进一步增强主城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发挥其带动区域发展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金融、贸易、文化、旅游、服务外包等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把一些加工制造业、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关停转并撤,产业上“退二进三”;二、三线城市及与中心城市结合部,要主动承接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项目和辐射,积极发展高端制造业,推进研发、销售等生产性服务业,突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上“提二进三”,防止出现经济失速、产业断层以及收入分配恶化等问题;城镇要接纳中心城市转移的加工制造业,并以此实现产业集聚扩张,带动服务业的发展,就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产业上“进二增三”;乡村要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集约化发展,打造原生态农家乐旅游业,保护自然环境,留住美丽乡愁。

2 、科学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形成结构合理的产业格局。 在推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科学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把现有的“三二一”产业格局继续调新、调轻、调优,大力发展有着较高的溢出效应和集纳效应的高端制造业、信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朝阳产业,推进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向外转移,着力提高服务经济比重,推动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城市化发展的推动力,不断增强城市经济发展活力和吸纳就业能力。

3 、积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形成产业梯度配置。 结合城市功能定位,逐步有序地推动工业产业向外转移,在城乡结合部形成产业链接带,防止出现产业断层,按照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工业企业、现代化农业由近及远依次配置,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要预防重走西方发达国家“过早‘去工业化’陷阱”的老路,积极迎赶欧美正在进行的“再工业化”即第三次工业化浪潮,改造升级我市传统的支柱产业,注入新兴技术元素,打造成高竞争力、高附加值的拳头产业。

4 、紧盯国际国内前沿产业,继续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模。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谁拥有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谁就有了掌控这个产业的话语权,谁就占据了经济发展的先机。而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速度、溢出效益都强过普通的产业。根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EIU)的数据,2000-2011年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大幅增长了四倍多,单位小时劳动成本由2000年的0.6 美元 增加至2011年的2.9美元,低工资、低效益的一般加工制造业也在向内陆地区或周边欠发达国家转移,城市化发展动力正向高端产业转变。作为全国最重要的、最具竞争力的核心城市之一,南京市已经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上先行了一步,取得了一些经验,现在更要以此为契机加快发展,放眼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紧盯世界一流科技水平,积极研发、引进、消化先进的生产技术,不断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能力,把产业园区做大做强,产品做精做细做优,缩短产品更新换代周期,做到特色产品更具独特,品优产品更加先进,拳头产品更有强力。



(撰稿人:刘文勇)



参考资料:

[1]刘恩东,美国如何推进城镇化建设,人民网,2012.12.18;

[2]李潇潇,美国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做法,当代世界,2010年第6期;

[3]李山勇、张景秋、章定富,美国的城市化进程与现代城市规划联系的解读,城市问题,2007.4;

[4]国外都市圈核心城市不断分离夕阳产业,人民日报,2014.5.26;

[5]叶齐茂,借鉴德国经验思考城镇化进程,人民网,2009.10.15;

[6]朴棋,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大学,2012.5;

[7]田庆立、宋志艳,日本城市化的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环渤海经济瞭望,2011.8;

[8]李景华,杨慧,日韩城市化经验对推进环渤海区域城市化进程的启示,城市发展战略,2013.4;

[9]张永岳网元华,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路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4.4;

[10]新华日报,南京产业结构调整亮点纷呈,2013.12.17;

[11]参阅南京市及相关区2013年度”两会”及政府工作报告;

[12]吴子稳、潘群群、傅为忠,三次产业与城镇化的关系分析,西北人口,2011.4;

[13]陈梅芬,四川工业化进程预测,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

[14]严正,中国城市发展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2004:16;

[15]刘庆传,对全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工作会议报道,新华日报,2014.4.21;

[16]《南京农民工市民化每人成本27万成城市化重头戏》,南京日报,2014.4.15

[17]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专访,南方日报,2014.1.7;

[18]李海辉,新型城镇化面临诸多新难题新挑战,新华网,2014.4.4;

[19]张红岩,新型城镇化和产业集聚区互动发展研究,商业时代,2013.10;

[20]徐君、高厚宾、王育红,新型工业化、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互动耦合机理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3.9。

[21]相关资料来源:南京统计公报、南京统计年鉴、相关专业统计报表、南京市经信委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