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路网串起产业带 南通港闸市北新城转型跨越

13.01.2016  18:01

  

  一河之隔,咫尺之遥,南面繁华喧嚣,北边不城不乡,这是百年港闸曾经的尴尬。

  五年嬗变,旧貌新颜,高楼林立,大道通衢,人气兴旺,这是市北新城如今的勃发。

  中国江苏网1月13日讯 一项项指标,一组组数据都是市北焕发新生的真实表情:港闸全区经济总量、服务业占比、建成区面积实现三个“翻一番”;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完成300亿元和40.7亿元,是2010年底的1.7倍和2.1倍;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2%提升到40.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新兴产业产值在规模工业中的比重达38.9%和31.5%,五年分别提高18个和16个百分点;建成区面积从17.6平方公里拓展到36.5平方公里……

  港闸区委书记沈红星说:“‘十二五’以来,港闸区围绕建设现代化新市北这一总目标,紧扣经济、城市和社会治理三大转型工作主线,大力实施产城融合、兴三优二、宜业宜居、民生幸福四大战略,产业业态、城市形态、区域生态、生活质态快速提升,转型发展在紧环境中取得了新突破,成为港闸历史上发展势头最强、品质提升最快、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实惠最多、外界认可度最高的重要时期。”

   城市转型,新城正崛起

  无论是一点、一线、一面独立观视,还是点线面三位一体立体考量,过去五年间,港闸面貌都称得上日新月异。

  大城建打破交通桎梏,“奔跑”才能一马平川。港闸区委副书记、区长曹金海介绍,“十二五”期间,港闸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通宁大道高架、长江北路高架等3条快速通道,静海大桥等4座跨运河大桥,城北大道、永兴大道等43条城市干道竣工通车,新增道路115公里,“外联通畅、内联便捷”的枢纽优势进一步凸显,其意义绝不仅限于向南上班、向北出城便捷快速,更重要的是整个快速路网串起了港闸当地的几大产业带。

  大力度改善城市形象,引资才能事半功倍。5年来,市北新城建设快马加鞭,江海大道城市带形象深入人心,核心区、科技城、五水城三大板块城市气息日渐浓厚,万科、保利等多家全国地产强企入驻发展,人气、商气加快集聚,城市化率提高至87.1%。受益于此,北大街和五水两大商圈招商顺利,迅速崛起为南通商业新力量,1912文化街区、华强商业广场、万科金域国际广场、圆融美食城、绿洲国际假日酒店等重点商业项目纷纷落户,也吸引了更多安居兴业者的目光。

  大手笔完善城市功能,集聚人气才有底气。过去,在全市大格局中港闸被定位为工业区,长期未能形成城市中心,没有像样的建成区,配套服务功能缺失,人气冷淡,与“主城区”地位极不相称。“十二五”期间,港闸区委、区政府着力破解“功能短板”,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想方设法集聚优质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市北文体中心、体育运动学校、市人力资源市场等一批市级公共服务项目建成启用,北城系列名校、区少年宫、天生福民中心、市北养老服务中心等配套服务项目满足群众需求,北大街“一街两河”景观、通吕运河绿廊、唐闸公园等生态景观工程为区域增光添色,欧尚、大润发、万达广场等商业单位运营良好。港闸城市功能、人气集聚发生了根本性转折,功能形象得到明显提升。

  城市变花园,处处是风景。“十二五”期间,港闸区累计投入绿化资金20亿元,城市绿化覆盖率、林木覆盖率分别达45%和22%,南通“第二生态圈”通吕运河绿廊基本建成,城市绿谷获评国家3A景区,森林动物园启动实施,环境综合指数达小康标准。

  市民购房偏好最能说明百姓认可度。数据显示,去年1-11月,港闸区商品房销售面积达74.5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9.12%,两项指标均列全市第一,全区商品房销售套数及面积在市区占比首次超过40%。

  

   经济转型,质效双提升

  去年12月8日,国务院参事、原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经学家姚景源在港闸区“五水共荣港闸腾飞——南通北CBD崛起发展论坛”上指出,未来港闸将在整个南通市区商业、城市格局中拥有足够的话语权。

  这一预言似乎很快便得到有力印证。上月11日,位于五水商圈核心地的港闸万达广场开业。开业头三天,有效客流量45万人次,日均销售额突破5300万元,一举改写南通商业史上多项记录。

  曾几何时,港闸传统产业步入困局,现代制造业凤毛麟角,农业经营分散,现代服务业几乎是白纸一张。

  “就在五六年前,当地还没有一家像样的大型超市。这样的产业结构与港闸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不相协调。”沈红星说。

  “十二五”期间,港闸决策层准确把握区域经济发展命脉,把创新驱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摆在区域发展的首要位置,以核心区、科技城、五水城三大城市板块和南通北先进制造业集聚区、火车站北物流园区等五大产业载体为平台,致力于优化产业结构、优化投资构成、转换经济发展动力。

  产业结构调整非朝夕之功。在工业这个主战场,伴随着落后产能的大规模淘汰,“转型期”的阵痛感尤其明显。数据显示,2011年至2014年,港闸全区共拆迁各类工业企业200多家,累计影响工业应税销售收入50亿元,规模工业企业数由2011年的335家减至258家,净减少77家。

  在经济调整分化中,传统力量的下行与新兴力量的逐步成长相伴而生。五年来,港闸三产厚积薄发,渐渐完成三产基因的新裂变与重组。

  一条条政策展现了服务业强区的雄心。5年间,港闸区围绕扶持物流服务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中介服务业等,共出台3套扶持政策。编制出台《港闸区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引领服务业持续提速升级,圈定服务业78大重点建设项目,借力项目推动,实现服务业扩容提质。

  一组组数据折射出结构调整的活力。去年,港闸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75亿元,是2010年的1.92倍,其中服务业投资212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77.1%。服务业应税销售560亿元,预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28.7亿元,预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新兴产业产值在规模工业中的比重达38.9%和31.5%,5年分别提高18个和16个百分点。

  一个个项目显示着全面提升的动力。深南路沿线密布天安数码城、赛格时代广场等10多家深圳龙头企业,总投资超300亿元。万达广场、华润万象城两家城市综合体巨无霸即将在港闸同场竞技。宜家家居摘牌落户,陶氏益农中国总部、法国欧尚南通总部入驻发展。港闸历史上最大单项服务业项目、投资18亿元的探险王国运营良好,最大的园区开发项目——投资500亿元的市北科技城全面运营。

  曹金海介绍,5年来,港闸三产在经济发展坐标上逐步画下一个个实心圆点,勾连成一条令人振奋的上升曲线——2012年,全区服务业投资首超工业投资;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超40%。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步入协同发展阶段,以电子商务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新兴服务业,正在港闸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乘势兴起。港闸经济正在由第二产业主导型向二三产业共同主导型转型。

   社会转型,春风暖万家

  出了小区大门,就是公交站台;白天买菜购物,大型超市和菜市场就在小区外;晚上散步锻炼过条马路就是公园……72岁的拆迁户黄美英没有想到,住了大半辈子的砖瓦平房的她最终住进了漂亮的天玺花园。

  “十二五”以来,港闸累计新建安置房811万平方米,竣工493万平方米,安置20974户,2016年将全面实现“零过渡”。

  安置房建设是港闸民生保障持续改善的一个缩影。“十二五”期间,港闸区财力不断向民生领域倾斜,民生财政年均增长38.9%,每年安排十大类为民办实事项目,五年来共完成131个实事项目,以丰厚的民生账本、生动的民生答卷,回应了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殷殷期盼,一幅幅民生图景在眼前次第展开——

  就业创业突飞猛进。“十二五”期间,港闸将扩大就业、促进创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大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活动,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统筹推进失地人员、农村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共组织培训1.6万人,新增城镇就业1.8万人,群众的就业门路越来越宽。

  社保体系日臻完善。5年来,港闸五大社会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2011年,征地安置人员保障开始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全面接轨,城乡保障一体化成为现实,累计安置被征地农民49544人。

  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市体育运动学校加快建设,北城高中、北城中学投入使用,启秀分校年内开工。北城系列名校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区共有6所中学,12所小学。全区创建教育现代化学校9所,省级优质园14所、市级优质园4所。去年市区中考,港闸均分排名第一,吹响了基础教育全面赶超的号角。

  医疗卫生阔步前行。率先完成基层医疗机构运行体制综合改革,创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体制调整,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市区领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先后建成“江苏省社区卫生服务先进区”、“江苏省慢病防控示范区”、“江苏省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区”。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群乐汇、宇宙宵夜等传统群众文化活动持续活跃群众生活。“非遗进社区”“传承文化、温润童心”“筑文化平台,建家园新风”等一批新品牌走进社区、走到寻常百姓身边,赢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喜爱。5年来,港闸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总计组织519场文化活动,惠及人数20万人次。

  “‘十二五’是港闸发展浓墨重彩的五年,也是港闸人扬眉吐气的五年,今天的港闸产城融合,生态宜居,在这里安居乐业不再只是梦想,它正跟随着城乡建设、民生发展的脚步,一点点成为现实,并不断延展,通向令人向往的‘十三五’。”沈红星说。

编辑: 廉昕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