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五大理念,服务工程建设”系列报道(三)
省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分淮入沂整治工程及洪泽湖大堤除险加固工程是国务院确定的进一步治理淮河重点工程,也是我省“十二五”期间建设实施的三大治淮工程,工程完工后将使洪泽湖大堤的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工程于2011至2013年相继开工建设,目前已基本建成。
在工程建设管理过程中,省建管局认真落实国家、江苏省及省水利厅关于水利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始终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原则,坚持普惠性、均等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水利发展的新成果。
打造淮水安澜新图景
淮河入江水道是淮河下游干流,承泄上、中游66-79%的洪水,上起洪泽湖三河闸,经淮安、扬州二市十县(市、区)及安徽天长市,下至江都三江营,全长157.2公里,设计泄洪流量12000立方米每秒。历史上,淮河入江水道多次经洪水考验,也逐渐暴露出行洪能力不足,设计标准、堤防标准不足、建筑物病险严重等诸多问题。为减少洪涝灾害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损失,“十二五”期间,国务院批复实施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相继实施分淮入沂整治工程和洪泽湖大堤除险加固工程,改善淮河下游行洪排涝条件。
近年来,随着治淮新三项工程的不断推进,切除阻水浅滩39753亩,河道畅通,三河闸、万福闸等建筑物加固完善,洪泽湖大堤堤防病险消除,淮河流域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已初步形成,2011-2015年淮河入江水道共行洪163天,最大行洪流量达6280立方米/秒,工程全面参与防洪排涝,其中三河闸共计行洪143天,万福闸行洪234天,最大限度减少了经济损失,提高防涝抗灾能力,为淮河下游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重要保障。同时,扬州闸等工程相继完工,显著增强重点区域和城乡防洪抗旱减灾能力,促使城市防洪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服务民生,共享碧水蓝天新天地
通过实施治淮工程,入江水道通畅性增强,减少了洪涝淹没现象,配合水土保持工作的实施,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70万平方米,不断增加河湖岸边的有林面积,改善了沿线的生态环境,对于区域生态稳定性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逐渐形成淮河下游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与生态双赢共进的良好格局。
在实施过程中,注重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坚持工程建设与环境治理并重的原则,优化弃土区位置,减少弃土占用,核查死水区水域;合理安排工期,施工避开湖内鱼类的产卵期和鸟类的繁殖期、候鸟活动期,远离鸟类、兽类栖息地,保护好鸟类的生存环境;配合相关部门加强施工期环境、水质的监测和管理。
昔日 “ 渔花子 ” 变成新市民
高邮湖、邵伯湖地处淮河下游里下河地区,水资源丰富,从事渔业生产的渔民众多。由于经济条件、生活习惯、作业需要等因素,不少渔民岸上没有固定像样的住所,长期居住在渔船上,或居住在高邮湖、邵伯湖、京杭运河堤岸的简易房屋内,每遇到恶劣天气和突发洪涝灾害,渔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就会受到严重威胁。
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批复对居住在高邮湖、邵伯湖岸边境高邮市界首镇金墩、高邮镇太平及江都区邵伯镇东风等三个渔业村实施整体搬迁和集中安置,涉及渔民460户、1609人。安置项目中存在征地补偿标准偏低,资金缺口巨大等问题,地方各级政府不断加大配套资金筹措、积极争取上级政府的补贴、为渔民申请办理政策性减免和扶持、出台系列优惠政策,新建内部社区、超市、物业、学校、农贸菜场等配套设施齐全的“金墩渔民安置小区”和“东风渔民安置小区”。
“安居”还要“乐业”,由于搬迁后打破了渔民长期以来形成的渔业生产生活方式,地方政府将移民安置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为移民和失地农民提供脱贫致富的契机,对年老体弱、无收入老人给予生活补助,使工程建设造福社会的同时,努力从社会稳定和建设新农村的角度最大程度的满足移民的意愿。实施渔民上岸安居工程,将高邮湖、邵伯湖岸边三个渔业村的渔民整体搬迁、集中安置,既畅通了淮河入江泄洪通道,又提高了渔民的生产生活质量。(供稿:省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建管局 省分淮入沂整治工程建管局 责编:厅办公室 栾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