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革新出版业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出版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新形势下,如何推动传统出版业与互联网更好地融合,是两岸出版人共同关心的话题。9月12日,海峡两岸出版高峰论坛在厦门召开,来自两岸业界的出版人围绕“‘互联网+’两岸出版合作与创新”的主题,就当前最热的出版模式进行演讲和探讨,以期推动两岸出版业的共同发展。
两岸出版人一致认为,数字化已逐步成为信息的主要传播方式,国际上最重要的科技出版公司已完成数字化转型,国内出版业也有了积极的进展;出版业的本质在于提供知识的服务,“互联网+”与传统出版业相互融合的核心竞争力仍然体现在内容的提供上;在互联网时代,两岸出版界不仅要加强传统领域的合作,也要积极发展新模式,开拓新途径,共同打造一个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数字阅读平台。
顺应“互联网+”趋势
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在演讲中首先分析了传统出版业近20年来的发展趋势。他说,上世纪90年代,曾有人预言出版业将会大量死亡,但20多年过去了,出版业并没有消失。不仅如此,随着知识与信息的生产理念不断更新,出版功能也得到了很好地提升。
不过,邬书林并没有否认互联网对传统出版业的冲击。他说,在新一轮的“互联网+”思潮影响下,出版行业正发生着具有颠覆性的变化。“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特别是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已经对出版业的载体形式、内容生产、传播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和深刻变化。”
关于出版业的发展趋势,邬书林认为,专业出版的发展路径,正在从纸质出版走向在线数据库,并将进一步演化为数字决策工具。
对于这一观点,台湾著名出版人赵政岷在演讲中也表示了肯定,同时建议两岸出版人要理性对待这一趋势的发展。他说,“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互联网+传统产业”。“互联网+”的成功与否,关键要看所“+”的那个传统产业的基本特性和基本规律与互联网的基本特性和基本规律是否吻合。面对互联网的冲击,出版业首先要认真学习、勤于思考互联网与出版各自的基本特性和基本规律,进而寻找两者间的结合部。这样1+1才可能大于2。
竞争核心是内容
如今,互联网已经渗透到出版行业的方方面面,正在改变着这个古老行业的规则。赵政岷介绍,今年上半年,台湾的图书销售降幅超过了25%。
关于互联网时代下传统出版业的发展战略,赵政岷认为,目前出版社的最大优势仍然体现在内容提供领域,出版社应坚守“内容提供商”的角色定位,心无旁骛地做好内容,立足内容,靠内容取胜,这是应对数字出版挑战的明智选择。他说,在以海量信息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时代,由于信息过于繁杂,而读者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所以读者更希望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更多更有用的信息和知识,提高阅读效率。因此,互联网时代更需要内容的选择和整理加工,这也凸显了出版社的存在价值——不断地选择优质的内容并把它传播下去。
山东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华也肯定了这一观点。他说,互联网+出版业的实质和核心竞争力就是“内容+”,知识服务与用户信息消费需求的对应精度将高于一般信息服务,是出版业高水准满足信息消费需求的必然发展方向。“对出版业来说,要加强与互联网业的合作,提高传统出版业的知识服务能力,才能与外部产业形成共生关系。”
张志华同时强调,出版业产品或服务不能仅限于图书,更多的是基于出版主业而延伸出来的相关产品或服务。极致产品或服务的特点是关注度高、体验度强、口味合适、迭代速度快,这是符合互联网思维的。
合力打造新平台
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下,如何深入开展数字出版领域的合作,已经成为两岸出版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传统出版合作以图书版权贸易、出版物进出口贸易,以及会展论坛为主。随着纸质出版物增速的放缓,传统出版合作已经固化,需要开拓新的合作空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在演讲中提到。他认为,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可以为两岸的合作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
魏玉山建议海峡两岸的出版界可以共享数字内容投送平台。他说,以图书、期刊为主的数字内容投送平台,可以为两岸的读者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资源。目前,大陆的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等已经聚集了大陆的绝大多数期刊,中文在线、超星等聚合了大量的数字图书资源,并且拥有了庞大的海内外客户资源,台湾的书刊出版单位可以与这些平台开展合作,让数字化的书刊走出宝岛。
魏玉山说,两岸还可以共同开拓包括电子书在内的图书市场,探索大陆网络书店与台湾网络书店图书信息共享,以及订购、结算、配送等方面的合作,联手打造一个面向所有华人的,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数字阅读平台。 (张福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