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助力政府网站脱胎换骨
“僵尸”“休眠”等词汇一直以来被用做形容很多政府网站的不更新、不回复、开天窗等状态。
为解决这一顽疾,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启动第一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要求摸清网站建设现状,着力解决“不及时、不准确、不回应、不实用”等社会反映强烈的“四不”问题,让网站真正成为各级政府提升治理能力的高效平台。可以说,这次普查让全国各级政府网站迎来“首次大考”。
12月15日,普查结果新鲜出炉。截至11月,各地区、各部门共开设政府网站8.4万个。其中,普查发现存在严重问题并关停上移的政府网站有1.6万多个,正在整改的有1592个,现有6.6万多个网站正常运行。
经过“全面体检”,政府网站“僵尸”“睡眠”等现象基本消除,信息不更新、内容不准确、咨询信件长期不回复、服务不实用等“四不”问题明显减少。数据显示,政府网站更新不及时栏目数每家网站平均减少逾六成,咨询类留言长期不回复比例大幅下降,95%以上的政府门户网站规范了办事指南的基本要素,提高了网上服务实用性。
政府网站在这次大考后能够呈现出如此喜人的面貌,说明这次普查力度着实不小,成效也毋庸置疑。但可喜之余,如何避免这次的成果沦为一阵风,如何将这样的良性局面加以巩固和保持,也是需要着重关注的。
对此,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张少彤认为,杜绝“僵尸”“睡眠”现象死灰复燃,必须建立良好的保障机制,强化属地管理职责,建立常态化监测和评估机制。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黄璜认为,“政府网站问题产生的根源是网站设立随意、缺乏制度规范和监督导致的。”未来政府网站建设的重点,在于精简数量、建立集群,提供优质便捷的集约化服务。
从专家们的观点中不难看出,今后加大监督力度,同时精简优化网站数量、建立评估机制,是保持政府网站良性运行的必然之举。
目前,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开通了“全国政府网站基本信息数据库”,两个月内搜索量达8万余次,下载1.3万余次,方便公众动态了解最新网站数量及基本信息,加大社会监督。
与此同时,很多地方也开始尝试新的办网思路。如安徽推行市级以上集约化建设模式,形成了“1个政府门户+N个业务网”新布局;贵州搭建“中国贵州政府门户网站云平台”,实现了政务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大厅以及旅游、交通、电子商务等数据整合共享,搭建了全省“一张网”。海关总署构建了“海关大网站”系统,实现了46个直属海关、600多个隶属海关机构网站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网站好不好,群众说了算。这次的普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长期困扰人民群众的老大难问题,下一步,政府网站还应升级管理模式和服务质量,让“互联网+”在政府与群众之间创造出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