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时代,办案须打通“信息孤岛”
法官还在赶往银行路上,“老赖”已用手机把钱转走——
昨日,南京市中级法院披露最新摸底排查结果,自2007年1月1日以来,南京市已累计有47234件长期未办结案件,其中至少有超过40%的未结案缘于找不到被执行人、找不到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
多家基层法院院长向记者反映,互联网时代,基层办案手段改进不大。各部门信息不共享,办案人员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找人、找信息,他们呼吁打通“信息孤岛”,建立统一共享的城市征信体系。
GPS满天飞,找人得靠“盯梢”
25日下午三点,江宁区法院执行局副局长侯纯富接到一位申请人的电话,说发现了被执行人行踪,侯纯富立即安排人手前往。侯纯富说,现在都讲要用大数据“办事”,法院办案要找个人,却还是用老办法,靠申请人盯梢。
要发现被执行人的行踪,可以通过手机GPS定位、查询酒店入住信息、调出车辆移动轨迹等多种途径。但目前,这些信息的采集者和拥有者均为公安部门。
南京市中级法院执行局副局长李兵介绍,就在今年10月,全国开展为期5个月的专项行动,集中打击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犯罪行为。在这场专项行动中,最高院、最高检和公安部联合发文,要求公安机关协助查找相关信息。但公安部门的协助查找,仅限于几个月的专项整治期间。
公民的消费行为也能泄露其行踪。李兵介绍,法院至今未能和银联协调一致,法院无法掌握“老赖”们的信用卡刷卡消费信息。
网络时代,法官办案靠“跑腿”
秦淮区法院执行员向洪航手上接了65件案子,他大半的时间用于寻找被执行人的财产信息。“互联网时代,‘老赖’反而如鱼得水。”
就在一周前,向洪航跑到天津查找一位被执行人的银行账户信息。当地反馈,被执行人在当地开了206个户头,且当地只提供开户行,不提供开户账户和账户余额。向洪航查到第五家银行时,发现被执行人账户上有现金,当即办手续实施了冻结。向洪航说这次运气好,假如200多个账户都要查一遍,一个星期也跑不下来。
查询被执行人账户信息,南京同城需要两三天才能得到反馈,可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盛行,把钱转走只需要几秒钟。向洪航在银行查询得知,被执行人有一千万资金到账。按规定,法院冻结账户需到银行现场办理。向洪航带着一叠材料火速赶到银行时,一千万资金正通过网络银行快速转出,已所剩不多。而在深圳,法院已实现即查即控,查询时就能冻结账户,只要资金入账,就冻结,避免法院扑空。
另外,越来越多的人使用支付宝、余额宝、微信支付等互联网金融产品进行消费、实现资金流转,而这些领域的信息,法院一时还难以掌握。
南京市中级法院副院长王明新认为,打通“信息孤岛”,不仅需要行政部门、金融机构等多方参与,也需要鼓励社会中介发挥作用,光靠政府,无法建立完整的征信系统。
照亮盲区,为信息共享立法
每一例无法执行的案件,就像一面镜子,照见诸多信息堵点。
假离婚,是规避法院执行的常见伎俩。可查询被执行人的婚姻信息却不容易。据介绍,南京未能实现民政信息全市联网。税务往往能反映企业的运营状况,基层法院反映,因为缺乏具体的法律支撑,税务查询也不顺畅。记者了解到,目前,法院所能掌握的财产线索来源渠道仅为23家银行、房产部门和车管所。
南京市信息中心主任何军介绍,南京正在建设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入库的企业数达43万户、常住人口数700多万,走在全省前列。另一方面,南京信用信息的归集覆盖面还有待提高,有的信息涉及到的层级多,牵涉到国家部委、省厅的信息,还有的信息关系到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法律制度上存在盲区,影响了部门间归集、共享信息。
记者了解到,南京拟出台相关办法,加强对各部门提供信用信息的考核,并将通过地方立法,为打通“信息孤岛”,实现信用信息共通互享提供法律支撑。
本报记者 颜芳
编辑: 廉昕朦、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