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走新丝路 见证江苏精彩融入国家战略
将近1年的筹备策划,近1个月时间的集中“轰炸”,19个国家的深度采访,50余名记者全媒体采编阵容的倾力投入,6批次“四网一端”的新媒体呈现,21个整版的报纸跟进,近200条文字、视频、图片报道的精彩推出,“海量”信息的互联互通……
到今天为止,“‘云’走一带一路——新华报业‘四网一端’全媒体呈现”大型新闻行动完美收官。一连串的数字,道出了这次新闻行动的辛苦与成果,见证了江苏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践和探索。
策应国家战略, 启动“新闻大会战”
“‘云’走一带一路”大型新闻行动战线长,覆盖广,投入阵容强大,上承国家战略,下接江苏实践,是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继去年“正义之胜”大型全媒体报道之后的又一次“新闻大会战”。
那么,这场“新闻大会战”因何而起?“大会战”的背后,又凝聚了江苏媒体人怎样的责任与担当?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处于“一带一路”交汇点上的江苏,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
“江苏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这是2014年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为江苏明确的定位与方向。为贯彻落实总书记讲话精神,去年5月5日至6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江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任务。
国家战略已经谋篇布局,江苏的步伐也已铿锵迈出。如何通过新闻舆论平台策应这场重大战略的实施与推进?作为江苏第一主流媒体阵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决策者主动作为,超前谋划。
早在省委省政府专题会议前夕,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就形成了关于“一带一路”报道的初步方案,即开设专栏,讲述“一带一路”上的江苏故事。省委省政府专题会议召开后,报道方案又经过多次反复修改升级,最终确定“‘云’走一带一路——‘四网一端’全媒体呈现”。根据该方案,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确定9个采访小组,选取“一带一路”沿线19个国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网络社交媒介进行“云采访”,集团旗下中国江苏网、新华报业网、扬子晚报网、视觉江苏网及“交汇点”新闻客户端“四网一端”联动,纸媒、微博、微信密切配合。
经过近一年的酝酿、筹备与实施,今年5月5日,省委省政府“一带一路”专题会议召开一周年之际,“‘云’走一带一路”正式推出。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有关19个国家的近两百篇原创文字、图片、视频稿件,集纳的390余篇专题稿件,通过“四网一端”和新华日报密集亮相,将江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报道推向高潮。
打开网络,输入关键词“肯尼亚、江苏”,点击“搜索”……接到“云采访”肯尼亚的任务后,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季铖就是这样在网上“海搜”,寻找采访线索。
“‘云’走一带一路”,首先要摸排线索,寻找采访对象。于是,各路“老记”们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根据报道方案,19个国家,每个国家至少要写6篇稿件。“从两眼一抹黑,到线索源源不断”,是每一位参与“云走”的记者共同的经历。
“我从网上查到一条线索,肯尼亚一位副总统被南京农业大学授予荣誉博士。我立即联系南农大,但由于种种原因,采访未能成功,却意外发现另一个线索,南农大在肯尼亚办了全球第一家农业特色的孔子学院。”季铖说,顺着这条线索,他又意外地“逮”到了回南京参加文化交流的肯尼亚孔子学院院长李远,一口气采访了两个多小时。
采访中,“老记”们对一带一路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收获了沉甸甸的感动。
微信上,俄罗斯姑娘Alisa Maximova用中文一字一句地码出了她的中国印象,竟有两千字之多!这份热情让采访她的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汪晓霞十分感动。同样在微信上,旅法的南大老师王晶用语音向汪晓霞描述法国艺术。“南京与巴黎时差6小时,她是早晨接受采访,声音传到我这里却是黄昏,错时的声音让你感受到‘云游’的妙趣。”汪晓霞说。
相对于摸排线索的困难,采访大使、参赞等高级外交官,更让记者们吃尽了艰辛。
“作为省级党报,通过电话、邮件的方式采访中国驻外使馆,确实是前所未有。”记者杭春燕说,她领到采访驻马来西亚和印尼外交官的任务后,就通过省外办找到中国驻两国大使馆的电话,但打过去,不是“通讯错误”,就是无人接听。无奈之际,她只得求助于以前采访过的中国驻德大使馆的一位参赞。在这位热心参赞费尽周折的帮助下,她终于采访到了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黄惠康和中国驻印尼文化参赞金洪跃。对此,杭春燕感慨:“我是通过了‘西半球’,才终于采访到了‘东半球’。”
在所有采访到大使的老记中,陈炳山对中国驻埃及大使宋爱国的采访是唯一“当面”进行的。“去年5月份我们赴埃及进行‘正义之胜’相关报道,当时‘云走一带一路’正在酝酿中,我就留了个心眼,多问了大使一些‘一带一路’的问题。”陈炳山说,采访中最令他惊讶的是,作为江苏老乡的宋大使,对其当年就读的南京力学小学周围的每一条巷子都记忆犹新。
与“丝路”国家合作,江苏渐入佳境
随着一篇篇报道的推出,一个个发生在“新丝路”上的江苏故事呈现在读者眼前。通过这些故事不难发现,一年来江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已取得重大突破,江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渐入佳境。
统计显示,目前江苏在沿线国家投入项目达1300多个,沿线国家在江苏实际投资额已占全国比重的1/3,江苏与沿线国家贸易额约占全国的1/10。江苏在柬埔寨、印尼、巴基斯坦建成三个产业园区,其中柬埔寨西港特区成为国家境外经贸合作园区的样板工程。
“‘云’走一带一路”全媒体报道显示,一年来,江苏各市纷纷出台规划,敲定项目,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建设。连云港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东部起点,正加快建设东方大港。为此,该市敲定了105个项目,如开建30万吨级航道二期工程,开行连新亚、连新欧等班列,开建中哈物流基地二期工程等。盐城则加强和连云港的合作,争创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龙头,推动江苏作为规划牵头单位,协同沿线省份早日打通“水上陇海线”。
目前,越来越多的江苏企业走出国门,来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创业,同时也给当地经济注入了强劲的“江苏动力”。从江苏来到土耳其开设分公司,中电光伏不但带去了土方最需要的能源产业,也一跃成为土耳其500强企业。“南京造”的地铁列车悄然驶入印度,已在印度第一大城市孟买运营1年多。同时,越来越多的“丝路”沿线国家资本也来到江苏,深度参与江苏的发展与建设。来自德国的220多家企业密集落户江苏太仓,让这座江南小城在“鱼米之乡”之外又多了一顶“德企之乡”的桂冠。
可见,处于“一带一路”交汇点上的江苏与“丝路”国家的发展合作,也已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命运和责任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