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无偿献血志愿者分会会长陈军最大的快乐是助人
最大的快乐,就是帮助别人
——记连云港市无偿献血志愿者分会会长陈军
17年来无偿献血3.8万多毫升,相当于8个成年人身上的血量;志愿服务总共超过1万小时,并带起一支5300多人的志愿队伍,这是全省13个市无偿献血规模最大、最稳定的队伍——今年38岁的连云港市无偿献血志愿者分会会长陈军,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最大的快乐。 高大的身材,皮肤黝黑,一双手粗糙厚实,这位老海州朐阳门外菜农儿子的身上,散发着质朴的力量。 陈军人生中第一次献血,有点偶然。“那是1998年10月1日,我在街上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的宣传横幅,突然想起一年多前遭遇车祸、因失血过多在我眼前去世的一位‘发小’,于是抬脚就进了采血车。” 了解到更多献血知识后,陈军从最初的献全血,到献成分血,似乎上了瘾:“输血是无法替代的治疗方式,800毫升血能救一个人,我的血应该已经救了不下40个人。你看,救落水儿童、捐献器官救人,一辈子又能有几次?怎么能像献血一样救那么多人?而且献血可以一直做到60岁,对自己也没什么损害。” 连云港市红十字中心血站站长李克勤已经记不清陈军来过血站多少次,“其实这3.8万多毫升,只统计了他在连云港市的献血量,他每次出差到外地,只要身体允许,也会习惯性地献血。”一个是献血的,一个是管血的,两个人成为兄弟,带起一支互助互爱的志愿者队伍,一起守望生命之河。 在陈军父亲去世的2011年那个寒冬,李克勤陪着陈军彻夜守灵、料理后事,也见证了陈军的坚强。当时,一年一度的春运志愿服务正在筹备,陈军身患癌症的父亲病危。李克勤当时心想:“麻烦了!陈军是带头人,这下活动可能搞不起来了。”但令他意外的是,那天上午,陈军买好骨灰盒,安顿了老人家,下午就强忍悲痛来到志愿服务活动现场。“说实话,我也觉得累,毕竟刚和父亲告别,下午就要穿红马甲参加志愿服务,这与风俗不符。但我不能为了自己的事情,耽误了大家的志愿服务。”陈军回忆道。这些年已十分了解陈军的李克勤说,他有很强烈的“雷锋情结”,把志愿服务、帮助别人看得比自己要重。 作为连云港市第一个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陈军带起了捐髓“朋友圈”。2006年,他报名参加捐献造血干细胞,当年4月26日得到通知,与南京一名15岁白血病患者初次配型成功。当时,父亲已是癌症晚期,时刻需要人照顾,母亲出于对捐献骨髓的担心,在家哭了整整三天,但陈军最终还是来到南京,挺过繁琐检查和注射动员剂后关节酸痛的反应,将生命的希望输入那个孩子体内。 连云港共有8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他们因共同的信念相知相熟,在捐献骨髓时互相支持、鼓励。2015年新年伊始,江苏今年首例跨国捐髓的王金娥,就是在陈军的陪同下奔赴北京做干细胞采集,为一名韩国12岁男孩捐献造血干细胞。“乍一接到配型成功的通知,我就向陈军核实,他作为过来人随时解答疑问,打消我的顾虑。有我们这些例子在,可以让更多人放下疑虑,勇敢帮助需要的人,拯救更多生命。”王金娥说。 陈军开过客车,办过网吧,随着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影响力越来越大,他放弃生意做起了全职志愿服务。2008年,连云港市红十字中心血站为无偿献血志愿者分会免费提供了办公场所,并尽力给予设备、技术及资金支持。陈军着手为会员建立档案、规范制度、打造志愿服务特色品牌,短短几年,他把一支松散的无偿献血小分队拉扯成了拥有5300多名注册志愿者的规范团体,其中大学生过半,是连云港规模最大的志愿者服务团体,服务范围也拓展到公益宣传、铁路春运、助学、关爱残疾儿童等。 在志愿团队里,陈军既是领头人,也是“知心大哥”。今年22岁的陈程自小在福利院长大,17岁在学校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认识了陈军。为了让少言寡语、拒绝和别人沟通的陈程开朗起来,陈军总特意安排一些需要和别人交流的工作给他。一开始,陈程不敢在街头向别人宣传、讲解,经过几番锻炼,如今他受益良多,已能更好地融入社会。 培根说:“善良的本质是利他”。而一颗善良的心,也会赢得回应。2008年7月,陈军30岁生日那天,志愿者们找借口把陈军“骗”出办公室,待他再回去时,推开门,办公室中央有个蜡烛拼出的爱心图案和“军”字。点点烛光摇曳,60多名志愿者齐齐祝他“生日快乐”,其中一些是毕业后去外地工作的大学生志愿者专程赶了回来。陈军心里涌过一阵暖流:“他们不少人工作后也继续做着志愿服务,等于把爱心的种子撒到了全国各地。那一刻,什么都值了!” 本报记者吉凤竹程长春
编辑: 王高峰、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