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海州区“五老”帮教工作法

24.10.2015  19:03

在当前社区矫正力量不足,设施落后,相关配套难以落实的情况下,如何保障社区矫正工作达到法律法规的最初期望,海州区司法局通过十余年的摸索,总结实践出以充分利用社会有利资源,实施“五老帮扶”具体措施,进一步壮大社区矫正工作力量,创新社区矫正教育模式,使得社区服刑人员在面临困难时有人指路,思想退步时有人提醒,服刑期间有人跟踪教育的具体实践,具体做法是:

以集中教育、个别教育为主,社区“五老”帮扶为辅,通过建立“四掌握”(即掌握家庭背景、思想表现、日常行为、邻里反映),“三管”(即管思想、管生活、管思想汇报),当好“两员”(情感沟通员、日常行为监督员)机制,创新矫正载体,齐抓共管;及时发现社区服刑人员自身存在的问题,利用“五老”人员的特长,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帮扶,缓解当前社区矫正专职执法力量不足的现状,深化司法实践。

【内容】

区司法局与区关工委结合我区社区服刑人员分布情况,本着立足社区、就近当地、本人自愿的原则,采取组织发动、典型带动、活动吸引、上门聘请等多种方法,向镇(街道)司法所推荐那些政治责任心强、身体较好、有威望、有经验的“五老”,特别是有政法部门工作经历的退休人员和老教师、老模范担任社区矫正工作志愿者。目前我区共动员17个镇(街道)126名“五老”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有力地推进了社区矫正各项工作的及时有效开展。

【过程】

1、建立“五老”人员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结对帮扶制度。区、街道关工委根据全区服刑人员的人数和分布情况,进行宣传发动,按照“结对帮教”和“老少共建”的模式,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的形式动员组织“五老”就近当地加入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

2、遵循“五老”志愿和特长,聘请“五老”人员加入社区矫正工作小组,切实做到“四掌握”(即掌握家庭背景、思想表现、日常行为、邻里反映),“三管”(即管思想、管生活、管思想汇报),当好“两员”(情感沟通员、日常行为监督员)。“五老”人员经常深入社区了解与结对的社区服刑人员近期情况,向司法所通报社区服刑人员改造现状,与社区服刑人员的保证人联系,推进社区矫正与家庭监督相结合。

3、区矫正中心、关工委建立了有关台账,分别记载社区服刑人员犯罪原因、改造情况、思想变化、行为表现、社会关系、矫正效果等,确保帮扶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结合个案特征,帮助服刑人员认清犯罪原因,并提供相关法律信息咨询服务。

4、充分利用各项主题教育活动,如学雷锋日、清明节、母亲节、建党日、重阳节等节日组织活动,进一步拉近社区服刑人员与“五老”帮扶人员的距离,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充分发挥“五老”人员的专业特长。利用“五老”人员的特长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法制宣传教育、家庭关系指引,帮助服刑人员走出心理阴影,懂法律、明事理。

6、完善社区矫正安置帮教保障制度。利用“五老”人员的社会威望及其所掌握的社会资源,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应对和摆脱就业、生活、学习的困境。弘扬传统教育,采取标本兼治,从根源上杜绝社区服刑人员重新犯罪。

【成效及推广价值】

1、通过“五老”帮扶,进一步缓解了社区矫正专职力量不足的现状,丰富了社区矫正司法实践的内容。

2、弥补了社区矫正工作在当前集中教育、个别教育、分类教育以外空档期的跟踪教育,能够及时发现社区矫正服刑人员自身存在的问题,做到早发现,早处置,及时排除隐患,加强了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管理教育,提高了社区矫正实效。

3、通过“五老”人员的合理化建议,进一步掌握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得社区矫正工作更接地气,有效促进社区矫正工作者管理水平提升,进一步增强了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责任心,有效预防了社区矫正工作可能出现问题。

4、全区百名“五老”十分注意发挥自身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广泛的优势,尽自己的所能,协调政府部门和相关单位、社区团体、民营经济组织等,形成合力,共同解决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在就业、生活、学习上的困难等。海州局实施“五老”帮扶工作以来,成功地对108名社区服刑人员予以帮扶教育,获得了社区服刑人员家属及周边群众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