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 摘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桂冠

10.01.2015  11:32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江苏获奖总数全国第二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科技创新重大成果的集中体现。此次我省获国家科学奖的数量创历史新高,较上一年度增长18%,主持完成项目数增长19%。其次,此次江苏获奖项目亮点纷呈:东南大学吕志涛院士等主持完成的“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南京大学等单位分别捧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此外,我省还有相关单位参与完成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我省在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三大类奖项中的获奖数量均居全国各省市前列。而且由江苏企业主持或参与完成的项目数达28项,占到全部获奖数的49%,其中有4家企业分别参与完成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和一等奖3项。

  通讯员蒋历军 记者王晟

  人物于敏的研究填补我国原子核理论空白

  图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于敏颁奖。

  新华社

  

  摘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于敏,出生于1926年8月,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为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现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于敏曾经为我国的核武器研究隐姓埋名长达三十年,在氢弹突破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于1999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于敏不仅在实际研究领域为我国的核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战略部署层面也曾奠定重要基础。他曾与邓稼先提出了“加快核试验进程”建议,为我国争取了宝贵的10年核试验时间。

  关于“氢弹之父于敏的隐秘人生”详见晨报A18、A19版特别阅读。

  亮点大气污染防治4项获奖

  

  据了解,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受理项目和评审通过项目总数与2013年基本持平,各奖种比例大体保持在15%、25%和60%。

  其中,信息领域取得多项突破性结果,国防科技大学“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清华大学的“透明计算”概念、浪潮集团“高端容错计算机”等,对于我国的大规模科学计算、保障国家重要行业运营安全等方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的环保领域成果迅速增长。环保领域的推荐项目和评审通过项目,数量比上一年度翻了一番。特别是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8个推荐项目,评审通过4项,反映出科技界对环境质量问题的关注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革新奖项指标实现动态分配

  

  为了推进科技奖励的改革,此次评奖工作有一些全新的亮点。

  其中,为加强对推荐单位的考核和动态调整,首次对连续三年获奖数为零的推荐单位,不直接下达推荐指标,改变了固有的指标分配格局,形成了动态调整机制。

  同时,鼓励优秀学术团体提名推荐,每年拿出若干个推荐指标给管理规范、社会公认度高的社会力量设奖单位,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科技奖励的积极性。

  鼓励我国驻外使领馆和国内有关单位推荐国际科技合作奖,提高奖项的影响力。此次也是该奖项历年推荐数量最多、推荐范围最广的一次。此外,除了最高科技大奖获奖者一如既往的“资深”之外,此次的其他科技奖励强化了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激励。

  据介绍,2014年度获奖项目主要完成人的平均年龄为47.3岁。

  科技大奖,高校是“大赢家

  

  昨日揭晓的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上,高校无疑是大赢家。据教育部官方微信“微言教育”消息:全国共有138所高校获得三大奖180项,占总数7成。

  南京不少高校均榜上有名。除了东大刷新江苏纪录,赢得5项大奖外,南京大学获得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南京农业大学万建民教授团队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据悉,南大邹志刚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可见光响应光催化材料及在能源与环境中的应用基础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成果将可见光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的太阳能转化效率达到世界最高值,在国际光催化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我国在国际光催化领域的标志性成果之一。而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则是南大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李满春教授团队领衔完成的《南海及周边地区遥感综合监测与决策支持分析》。

  南农大万建民教授团队研究项目“水稻籼粳杂种优势利用相关基因挖掘与新品种培育”,通过20年的系统研究,发掘出水稻广亲和、早熟和显性矮秆基因,开发相应分子标记和育种技术,成功培育籼粳交高产水稻新品种,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通讯员许天颖 陈洁 齐琦记者王晶卉

编辑: 刘 明、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