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二孩”扎堆出生令产科儿科不堪重负

20.11.2014  19:10

  前9月全市市属医院新生儿分娩量增两成,门急诊、床位均超负荷运转医院“渴才”急迫:建议超常规招录一批产科、儿科医生,以解燃眉之急

  昨天上午11点,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副主任医师王晓临的门诊桌前,5个“大肚皮”围站在一起。王晓临一边翻看检查报告,一边和患者交流开医嘱,这是她当天看的第55个号,最多的一天她看了90多个号。记者和5个“大肚皮”一聊发现,竟然有3个怀的是“二孩”。

  今年3月底,“单独二孩”政策启动实施,半年多过去,政策的释放效应开始显现——来自市人口计生委的数据显示,4-10月份,全市共申请“单独二孩”的夫妻共有7058对,其中城市户籍2462对。而来自医院的数据则更为直观,前9个月,全市开设产科的5家市属医院共接生新生儿16017人,同比增长21.2%。采访中,各家医院均表示已“不堪重负”。

  产科:妇幼最多一天生了60个宝宝

  走进市妇幼保健院门急诊大楼,满眼可见走廊里川流不息的孕产妇和家属。作为我市规模最大的产科专科医院,妇幼去年共接生11177名新生儿,而今年前10个月该院的分娩量已达11200人,超过去年全年。

  从床位来看,各家医院产科几乎天天处于“一床难求”的状况。妇幼临产室护士长陈慧娟说,今年一直持续生育高峰,临产室的5张待产床,几乎都处在满员状态,“最多一天,24小时生了60个宝宝,一晚上生了20个。”为了增加床位,妇幼将原本妇科一个病区整体调整为产科病区,增加了50张床,目前全院满打满算产科床位共290张,但还是不够,最多时加床到329张。

  市人民医院产科床位也处于“连轴转”的状况,该科一位护士说:“最近经常有孕妇为了争一张床位吵架。”数据显示,目前全市5家市属医院的产科共有床位429张,临产室产床20张。1-9月,市属医院的产科床位使用率达到103%-115%,均超负荷运转。

  加床,加班,这是产科的常态。“我们产科医生都是超人!”妇幼产科主任许倩玩笑话中透出无奈,她说,门诊医生午饭常常过了12时才吃,吃完趴在桌上休息一会,下午接着“”门诊。夜班医生根本不着床,甚至连值班室都回不了,一夜忙到天亮。有的医生病了只能坚持上班,甚至有一位怀孕的女医生体力不支而不幸流产。

  儿科:医生最多一天门诊看157个号

  每周一是市儿童医院儿骨科主任医师张爱国的专家门诊,17日,他从7时55分上班,一直忙到21时,接诊患儿157个,而他的专家门诊号是30个。“病人来了总不能让他们没看上病就回去,只能加号再加号。

  “二孩”出来了,儿科的需求量势必增加。但从目前看,我市各大医院的儿科也已经被“小病号”挤爆,再要应对“单独二孩”政策效应,恐难支撑。据了解,目前全市有5家市属医院设立儿科,今年1-9月,市属医院儿科急诊总数25.2万多人次、门诊总数556079人次,分别同比增长9.52%和12.6%;出院总数17180人次,同比增长12%。

  家长们纷纷反映,没有一两个小时“进不了门”,没有大半天时间看不好病。今年以来,市儿童医院的日门诊量平均在2800人次以上,最高峰达3400人次。一位40岁的儿急诊科女医生因高强度工作而体力不支,无奈提出了辞呈,“我想下社区,待遇、发展前景都不考虑了,就想人轻松一点。”甚至有儿急诊科男医生也要求转岗。

  儿病房方面,5家市属医院共有儿科床位480张,其中新生儿床位116张,这些床位今年的使用率高达120%,像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消化科、外科等需求量大的专科,有时一周都等不来床位。值得一提的是,“单独二孩”政策后,大龄产妇、高危产妇陡增,高危和病例新生儿也相应增加,给新生儿科带来了很大挑战。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患儿出现了“井喷”,10月份以来床位使用率高达150%以上,医护人员每天忙得不可开交。

  原因:缺人是症结

  床可以加,班可以加,但人手不够,还是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出生潮。以市儿童医院为例,编制床位达400张,但目前实际开放320张,“还有80张床迟迟开不出来,缺人是症结。”市儿童医院有关人士说,目前共有儿科医生130位,按照400张的编制床位数,缺口至少还差50人。市中医院因医护人员短缺,至今无法开设儿科病房。

  事实上,为了充实人力,各家医院每年都撒出“英雄帖”,但受编制、招聘条件门槛所限,招聘率都不高。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产科、儿科医护队伍适龄婚育女医生居多,“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怀“二孩”的女医生逐渐多了起来,产假、育儿假也增多,给原本缺人的队伍“雪上加霜”。仅儿童医院就有5位孕妇医生。

  据悉,针对各家医院“渴才”迫切的状况,市医管中心已向有关部门反映,希望像产科、儿科这样的紧缺专业不受市内相关公开招聘政策限制,允许简化招聘程序,及时补缺一批产科、儿科医生,以解燃眉之急。

  此外,分娩量的剧增导致生育基金和职工医保超支剧增。业内人士建议增加社保对产科、儿科的支撑力度,比如在社保基金中建立针对产科的重症救济基金,反哺医院。

  从长远来看,加快完善我市三级诊疗服务体系,统筹规划全市产科、儿科设置结构,尽快提升基层医院,尤其是二级医院的产科、儿科服务能力,才是应对“单独二孩”政策持续释放效应的根本之策。

编辑:兴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