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御赐“紫衣袈裟”在栖霞古寺首次公开展出

28.11.2014  13:50

  新华网南京11月17日电(戚轩瑜 通讯员 李宏)昨日,从栖霞山风景区获悉,乾隆皇帝御赐栖霞寺的镇寺之宝——“紫衣袈裟”,在流落60几年回归栖霞寺后将在下周首次在栖霞寺文物楼对公众展览,同时展出的还有栖霞古寺中兴祖师宗仰上人亲自组编的频伽大藏经,弥足珍贵。

  

  袈裟

  “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栖霞山文化内涵非常深厚,历史上曾有五王十四帝到过栖霞山,其中清乾隆皇帝对栖霞山特别钟爱有加,他六下江南,有五次驻跸栖霞乾隆行宫前后共45天。他还留下了描写栖霞山各名胜的诗作多达120首,匾联44副,佛赞1篇,对其偏爱的栖霞十景,乾隆行宫、彩虹明镜、紫峰阁、玲峰池、万松山房、珍珠泉、德云庵、叠浪岩、幽居庵、天开岩,不仅写出许多赞美的诗联,并画下这十景当时的盛况。

  紫衣袈裟上有133条五爪金龙盘旋

  整个袈裟长约2.3米,宽约1.1米,整体呈紫色,四周有八条金龙盘旋,两两相对,中间又有125条金龙,或抬头吐气,气贯山河,或腾云盘旋,神态各异,姿态万千,非常气派。金龙四周还伴有祥云起舞,整个袈裟共绣有133条龙,栩栩如生。在袈裟的背面可以看到“清乾隆帝五幸栖霞行宫御赐金龙袈裟永镇山门”的字样”,袈裟上的金龙和祥云以及上面的图案都是用金线绣制而成的,且这些金龙都是五爪龙,俗称“金龙袈裟”,为皇家御用,显示了皇家的威严和袈裟的珍贵,从袈裟上的写的字分析,是清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回到北京后才赐给栖霞寺的,而不是在南巡期间。

  

  袈裟局部

  “紫衣袈裟”去年才回归栖霞寺

  据介绍,这件袈裟是1949年栖霞寺志开法师秘密嘱咐达道法师带往香港的,后来的僧人也不知道栖霞寺曾有这么一件宝贝。达道法师是栖霞寺下院香港鹿野苑主持,是南京人。解放前他重返栖霞寺,1947年与同门法兄来到香港,居住在栖霞分院鹿野苑内。后来一直在香港,直到生病之后,他又回到了南京。在去年,达道法师示寂前,特意嘱咐侄女将这件御赐镇寺袈裟重新送回栖霞寺。在达道法师的荼毗法会上,达道法师的侄女捧出了这件紫衣袈裟,说是法师遗愿,让它重回栖霞寺。原来,1949年,当时栖霞寺的志开法师秘密嘱咐达道法师将袈裟带到了香港。这60多年,他一直悄悄地珍藏着,从来没有对外公开展示过。

  袈裟为乾隆御赐,是镇寺之宝,寺志无记载

  “以前我们都不知道有这件袈裟”,南京栖霞古寺法师告诉记者,在寺志上也没有记载。可能以前也只是一代代秘密相传,但它的地位显而易见。从颜色上就可以看出来:它是紫色的!袈裟主要有三种:五衣、七衣、大衣。紫衣袈裟则是僧人“大衣”之上的特殊服饰,只能在大法会或者朝见帝王会见大臣时才可穿着。皇帝赏赐给僧人的就叫“紫衣袈裟”。袈裟上的字样,更显示出了它的身份。“清乾隆帝五幸栖霞行宫御赐金龙袈裟永镇山门”, 说明这是清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回到北京后才赐给栖霞寺的,而不是在南巡期间。这在以前就是“镇寺之宝”。栖霞寺里也曾经有过传言,说有一件乾隆帝赐的袈裟,后来流落香港。

  

  袈裟背面

  栖霞山历史上曾有皇家御赐袈裟的记载

  栖霞寺在历史上地位很高,除了清乾隆皇帝御赐栖霞寺“紫衣袈裟”外,在明朝也有过类似的记载。据栖霞山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定照庵碑刻群”中《大明赐紫素庵节法师塔铭》的记载,素庵法师在栖霞山讲经说法,远近闻名,当时的皇太后也曾赐金缕袈裟,但很遗憾这件袈裟并没有流传下来,后人因此也无法看到。

  文物楼内还有宗仰上人亲自组编的大藏经

  除了乾隆御赐的紫衣袈裟外,还有栖霞古寺中兴祖师宗仰上人亲自组编的频伽大藏经,弥足珍贵。据介绍,整个文物楼面积约400平米,里面还有栖霞古寺的沿革、老照片以及寺院珍藏的文物约百余件。可以说这些文物是栖霞古寺建寺1531年来的时代缩影和精华所在,有兴趣的游客,在赏秋栖霞红叶的同时,可到栖霞寺的文物楼内看看。

  乾隆皇帝与栖霞山的渊源

  乾隆皇帝曾经六下江南,即1751年、1757年、1762年、1765年、1780年、1784年曾经五次驻跸栖霞山乾隆行宫,前后共有45天。据清代大文学家袁枚所著《袁文笺正》记载:“乾隆十六年三月朔 天子南巡狩猎至于摄山……”,乾隆十六年即1751年也就是乾隆第一次南巡,当时由于乾隆行宫并没有修建完成,所以乾隆皇帝只能到栖霞山狩猎,后他又可能回到南京城,住在其它的行宫内。足见,乾隆皇帝虽然没有住在栖霞山,但也对栖霞山的美景流连忘返,以致后几次南巡,乾隆皇帝均住在栖霞行宫内。

  乾隆行宫是由当时两江总督尹继善,前后花了近六年时间,终于在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前完工。共有房间约2000余间,面积约4万平米,是南巡行宫中最大的一座。描写栖霞山各名胜的诗作多达116首,匾联44副,佛赞1篇,对其偏爱的栖霞十景,乾隆行宫、彩虹明镜、紫峰阁、玲峰池、万松山房、珍珠泉、德云庵、叠浪岩、幽居庵、天开岩,不仅写出许多赞美的诗联,并画下这十景当时的盛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