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字形美有三
张昌余笔下各种形态的“龙”字
兰亭集序
用四川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秘书长戴跃的话说,书法是对汉字字形的审美,其产生几乎与汉字的起源同步。四川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主席郭强介绍,需要从单个汉字的字形、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以及汉字美和书写人的品德联系三个方面解读汉字的字形美。
郭强说,要从唐以前和唐以后两个时间段来谈字形美。唐以前和古文字的演变发生关系,而古文字的美和唐以后的文字的美有很大区别。唐时,政府确立汉字为官方使用的文书文字,此后,转为注重文字书写的方便和规范。汉字美,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它的古文字。
单字美源于古文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里,把古文字构成的规则概括为“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比如,“上”“下”为指事,“日”“月”为象形,“江”“河”是形声。早期,汉字刻在兽骨龟甲上,称“甲骨文”,后来契刻铸造在青铜器上,称“金文”或“钟鼎文”,纸张出现以前,还刻在竹木简、写在丝帛上。这些都对汉字的字形美有影响。
以殷商甲骨文为例,由于多用刀刻,所以笔画锋芒锐利坚挺,写法没有统一,很多样。到了东周,青铜器上的金文字形比前期更丰富,书写风格也很多样,苍茫、古拙、飘逸都有。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各国使用的文字不统一,读音不统一,书写也不统一,这段时间的汉字字形和字体很丰富,一个字有多种写法。
书法美单字与整体和谐
秦统一后,“书同文”,统一使用小篆,字形确立为长方形,线条粗细均匀线条粗细均匀。。汉代从小篆转向隶书,字形由竖变横再到方。增加了波挑等笔法,汉字字体有了动感,生动起来。隶书字形方正,庄严而肃穆。东汉出现纸张以后,为便于书写,汉字的字形再度演变,出现章草,魏晋南北朝期间,出现行书、草书和楷书。行书弱化了楷书的一些技术,比如以圆弧代替方折,字体富有流动性,草书简约抽象。
唐以后,由于确定了楷书为官方通行文字,强化了规范化的文字,书法更注重书法家的个性,是对汉字艺术美的展示。
郭强介绍,在欣赏汉字的字形美时,不仅要注意单个汉字的字形美,还要注意一幅字的整体和谐美。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例,文中二十多个“之”字,每个之的形态都有不同,这是王羲之考虑了每个“之”字与周围其他字的配合,以达到整体的和谐。
品德美以字喻人
对汉字字形的审美则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传统文化紧密相连。。汉代讲究“充满为美充满为美”,”所以一个隶书写的字可以装满整个格子写的字可以装满整个格子,,这种审美观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充满为美是传统文化讲究圆满,不留缺陷在对汉字欣赏的折射。而隶书的波挑,笔画向横向延伸再挑一下,很像传统建筑中的屋檐。传统上,国人讲究“宽”:宽广、宽博,做人也强调“宽”,隶书的横向扁状则暗合了这种对“宽”的追求。楷书也是如此,“用九宫格练楷书,中间那个点叫‘中宫’,讲究中宫收紧,中间紧。与传统文化的收敛、含蓄有关。”
所以自古以来,都把书法和做人相联系,从书法看人的品德,这也是汉字字形美的内涵。包括古人讲“字如其人”,推崇的书法作品,也推崇此人的品格。比如颜真卿的字,雄、强、宽博,受推崇也跟颜真卿所处的时代有关,当时需要有能振奋人的人,他的字能反映这种品格。
汉字审美的个性化表达
书法是对汉字审美产生的艺术。戴跃说:“在汉字的书写过程中,先贤按照篆、隶、草、行、真不同书体的构形所确定的点画形态、位置、空间关系以及和美雅正的姿态体势,把探究线条变化的书写技巧和汉字捕捉自然万象、社会百态的生命美感相结合,去感悟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命律动,并通过抽象的点线运动表现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并在这一漫长的探究过程中,建立起了一整套完备的书法艺术美的秩序和法则。在这一法则下,书写者去抒发心灵的自由,以至进入书法创作‘心手双畅、物和皆忘’的最高之境。”从这个角度讲,书法更多呈现的是书写者个人的审美。
郭强说,唐以后,汉字更加规范化,这以后的书法更强调汉字的艺术美,是书法家个性化的体现。到今天,书法依旧如此。有人说,今天的书法更像一种画,这种“画”,其实就是今天的书法家个人对汉字字形之美的理解和将这种审美的个性化表达。
华西都市报记者王茜
原标题:书法家:字形美有三
稿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