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末县琼库勒乡琼库勒村党支部书记何玉文:一片丹心献给党

28.07.2015  13:17

  “从当初一个讨生计的外来汉,到逐步融入村里这个民族大家庭,再到民族兄弟们把我推上村里当家人的位置,我与他们长期相濡以沫,建立了比”亲人“还亲的深厚情谊,正是扎根在大家心底的民族团结意识,让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地走到了今天。”这是且末县琼库勒乡琼库勒村的党支部书记何玉文在该县召开的全面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动员大会上交流发言时曾说过的一段话。

  提起何玉文,琼库勒乡的各族党员干部群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他任琼库勒村村支部书记的几年间,他立足本职倾心为民服务的事迹,在该乡更是被传为佳话。

  “何书记是个热心肠的当家人,大家有啥急难事,都先想到他……

  “何书记是个有担当的人,这么多年了,他心里没底的事不会向我张口,我们都信任他……

  “何书记没当村干部时,就爱帮助人,看似他的话少、话直、为人公道,特别热心肠,最看不得眼前有个急呀难的,总觉得自己有责任帮助他们,村里很多人都把他当亲人……

  这是琼库勒村的村民们对他们的“汉族支书”何玉文发自肺腑的评价。

  今年52岁的何玉文,是且末县54个民族村中唯一的汉族村支。30年前,他只身到且末投奔哥哥,并在琼库勒乡琼库勒村扎根落户。平日里,他利用自己所学的建筑技术,帮助村里的村民们砌火墙,修水渠,盖房子,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建筑包工头,在当时收入颇丰。村里的年青人都纷纷找上他跟他学技术,挣外快。由于他勤劳能干、乐善好施、公道正派,善于调解处理邻里纠纷,加之他精通维吾尔语。1994年,乡党委班子希望他能挑起村委会副书记担子时,何玉文二话没说,为了能给村民多办好事实事,带动大家共同致富,何玉文决定放弃自己挣钱的门路,义务反顾地进入村委会班子。进入班子后,他积极发挥自身所长,带领村民们搞大棚蔬菜、发展红枣产业,扩繁畜牧养殖,带领村里的一大批村民富裕了起来。

  2011年年底,琼库勒乡琼库勒村进行“两委”换届选举。全村具有选举权的617人投票,573名村民代表坚决地把选票投给了何玉文,他以95%的得票率当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自从他当了村支书,村民的人均收入从2010年的8000多元增加到了2014年的1.6万元;村里有奔小康示范户33户、科技示范户171户、年出栏千只羊的养殖大户有20余户。

  何玉文是村里的大忙人,这在全乡都出了名。每天一打早,找他办事的群众就开始络绎不绝。安居富民、新农合医保、困难户低保、矛盾调解……件件离不开他,除了每天在村委会办公的时间,他的家也成了他的第二办公场所,这十余年来,基本上没有周末时间,除了吃饭睡觉,他把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每月200多元的电话包月费总是打不到月底就停机了。

  当村支书后,他把家里的一切事务都交给了妻子,孩子的学业工作也顾不上过问,妻子吴久荣一提到他,总是暗自垂泪,家人不理解,孩子不支持,可是干部责任在身,每当念起,他总是愧疚不已。

  作为一名村干部,他总是率先垂范,冲在最前面。2010年7月,该县发生特大融雪型洪灾,他迅速组织村干部、青壮年60余人第一时间到达了防洪地点,第一个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身躯与洪魔作斗争……

  利益面前,他总是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每当国家惠民政策和资金到位,他总是先想到最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熟人不符合低保条件来说情,他二话不话就拒绝,把名额让给有困难的人……

  责任面前,他总是自己承担,2011年,村里安居富民工程费用出现了7万余元的资金缺口,包工头因为嫌工程费用太低,把干了一半的活扔下就跑路了,眼看寒冬就要来了,一大批群众住不进新房该怎么办,情急之下,他以自己的名义向信用社贷了6万元款,及时另找了工程队开工盖房,让群众按原计划住上了新房,而他至今还背着2.8万元的贷款没有还完。

  何玉文是个好人在村里也是出了名的,乐于助人,不怕吃亏,谁有困难向他张口,他从来都不忍心拒绝,谁家急需用钱了,第一个想到的人肯定是他,这些年他借出去的钱好歹也有好一二十万,现在还有三四万没有收回来,有的估计也收不回来了,但他从不去想这些,只觉得别人有困难的时候应该拉一把。

  这些年,何玉文的乐于助人的事太多了,全村大部分村民都有过被他帮助的经历。村民吾斯曼江·艾再尔自小父母双亡,勉强读完小学后的他面临辍学,何玉文得知这事后,主动找上门来资助吾斯曼江顺利读完了3年初中,从那时起,吾斯曼江就管何玉文叫“何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