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江苏乡村调查:用写实“笔触”还原真实乡村
央广网南京5月18日消息(记者 景明 通讯员 王璇 杨钦 赵怀民 )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乡村是中华文化的根基,农村中蕴含着中国社会经济变迁中的一切基因。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江村经济》就是基于江苏吴江开弦弓村的调查,深入剖析了近代化进程中的中国乡村现状。2011年10月,为系统了解当代江苏乡村现状,江苏启动《江苏乡村现状调查及人居环境改善策略研究》课题,旨在通过大规模乡村调查,了解江苏乡村的发展情况、农民真实意愿、当前现实需求,提出改善策略和行动建议,为全省村庄环境整治工作提供科学指导,促进乡村规划建设水平提升及乡村人居环境改善,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
行动:300余科研人员 扎根农村450天
调查伊始,江苏就确定了以政府组织、专家领衔、基层支撑、科研院校为实施主体的工作组织模式。由省市县联动开展,在总体统一的技术路线指导下,聘请在苏院士专家为顾问,会同全省13所著名高校和研究单位的300多调查者深入乡村。调查研究共历时15个月。
“我们通过与学术研究机构的紧密合作,组织开展了以农民意愿调查为重点、以村庄环境调查与空间分析为核心、以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大规模的乡村调查。”江苏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介绍,调查通过省市共同推荐、专家项目组初选、反复讨论比对、广泛征求意见、必要的踏勘等流程,最终选取了江苏13个省辖市283个不同地域文化、地形条件、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区位条件等要素各异的样本村庄,每个村庄选择20户左右不同家庭结构和收入水平的农民家庭展开“一对一、面对面”的深度调查和访谈。样本村庄涵盖了不同地形条件、发展水平、城乡关系、规划属性、整治基础、风貌特色地区的各类村庄,兼顾体现流域、地域和多元文化特质。
经过一系列准备工作,江苏形成了一套覆盖面广、针对性强、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的调查问卷。村民意愿调查问卷共包含5大类25项内容,内容涉及个人及家庭情况、住房情况、设施及环境情况、村民愿景、生活愿景五个部分。每村农民愿望调查问卷不少于20份,受访对象为不同性别、年龄、教育水平、职业和收入水平的村民,调查者在和农民交流、填写问卷的同时同步录音,力求真实有效,听取农民的第一手意见与建议。空间环境调查包括村庄与环境、布局形态、建筑特征和空间特色等;社会经济调查则包括村庄历史沿革、人口情况、产业情况、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农房建设等方面内容。
成果:283份调查报告 真实呈现当代乡村风貌
镇江市丹徒区宜城街道常山行政村大西湾自然村位于X316长香路南侧,在此次调查中,调查小组对该自然村进行层层剖析,将一个真实的大西湾还原在人们眼前。调查报告阐述了大西湾地理位置、周围环境以及经济类型,并以图表形式,展示了大西湾的历史沿革、土地利用、人口情况、收入情况、村庄规划等数据信息,还配以8幅实地照片,直观展现大西湾的道路村口、水库农田、广场堤坝、祠堂土地庙等村容村貌。
在村庄布局与形态上,一幅精心绘制的布局图让人眼前一亮,它宏观地展示了大西湾村呈现的沿南北村道发展形成的团带状聚落形态。典型民居照片与户型图让当地村民的居住条件与情况得以真实展现。调查报告还以不同的颜色深浅标明大西湾村的建筑年代、村落发展演变过程等,并对村落中的道路、公共建筑情况进行忠实记录。
调查专家组以大西湾20名村民为访谈和问卷调查对象,记录他们的住房情况、设施及人居环境、村庄环境整治意愿、生活愿望。通过这些调查数据,人们得以了解,25%的受访村民在今后5年内有建房或买房打算,绝大多数村民理想的建房方式仍为自建;40%的受访村民希望孩子生活在大中城市,因为有较好的发展空间与生活便利,35%的受访村民希望孩子留在农村,主要因为环境好并且能陪伴老人。这些调查结果,对于了解大西湾村民的真实想法以及推进农村建设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此外,课题组还依据调查结果对该村提出了人居环境改善策略,例如引导村庄南部发展更新、强化村庄与水库的联系、修缮祠堂等历史建筑等等,这些建议具有重要的指导性,而且具体操作性强,对于建设和保护大西湾自然村具有深远影响。江苏乡村调查覆盖行程达54617公里,形成了鲜活翔实的一手数据,基于问卷调查和实地踏勘,原真性反映不同类型村庄的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形态特征以及农民意愿,共形成了283份村庄层面研究报告及1份省域层面研究报告,剖析江苏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特征与演变历程,解读乡村建筑空间演化的规律特征,分类探讨江苏乡村文化和风貌特色构成,评析乡村发展及规划建设整治现状,并结合对农民认知意愿的深入分析,提出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策略建议。研究成果还经整理形成了《2012江苏乡村调查》丛书并入选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将于2014年底出版。
意义:继承“江村精神” 指导江苏农村建设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回顾历史,70多年前,费孝通先生只身前往江村开展实地调查,并以自己数月的亲身的所见所闻为调查资料,创作调查报告型论文。这样一种调查精神称之为“江村调查精神”绝不为过。
而现如今,江苏开展的乡村调查通过原真性调查、倾听式交流了解当代江苏乡村发展现状与农民意愿,以互动型规划、个性化策略明确了乡村人居环境改善的路径。研究成果采用调查报告、图集、附件等多种形式,深入剖析乡村经济社会、人居环境和空间形态,形成对当代乡村系统、全面、客观的了解和认知,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较强针对性的改善策略,对指导江苏村庄环境整治行动和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实践,探索符合农民需要、反映乡村特点的中国乡村规划建设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 “江村精神”相比,江苏乡村调查具备了更多专家的参与、更广的调查范围及更现代的技术手段运用,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对“江村精神”的一种敬仰、继承与发扬。
在江苏乡村人居环境调查课题成果评审会上,专家评审组一致认为,该调查全面系统解读当代江苏典型乡村人居环境系统,创造性地以学术上的共识推进政府决策,自上而下地开展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行动;以学术上的共识推进社会共识,自下而上地开展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行动。通过将农民意愿调查成果与村庄环境整治改善行动相结合,引导村民参与家园建设,发挥主体作用,探索和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调查所得出的结论,真实、充分地反映了不同村庄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百姓的真实想法与意愿,对于指导江苏省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也为整治行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根据调查,65.51%的受访村民表示,如果居住环境得到改善,他们仍然愿意留在农民生活,乡村仍是对当代农民有独特吸引力的人居类型。此外,村民普遍对村庄人居环境改善具有较高的期待,并且愿意出钱出力,具有较高的主体意识。
对此,在随后开展的村庄环境整治工作中,江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不搞大拆大建,因地制宜地开展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截至今年6月,江苏已有14.9万个、占75%的村庄完成了环境整治任务。村庄环境脏乱差现象根本改变,江苏乡村开始变得“环境宜居、特色鲜明”,群众满意度较高。今年全年,江苏还将完成3.8万个村庄的整治,苏南苏中全面完成,苏北再完成20%,全省超过80%的村庄将完成整治。
2015年5月18日《央广网》